type
status
date
slug
summary
tags
category
icon
password

嗡啊吽金剛誦

尊貴的第八世噶千仁波切傳授
藏譯中:敦珠貝瑪南嘉
噶千禪修園區(萬里) 2015.4.22
具勝大悲之怙主,暢演一切智智者, 福德如海功德田,我今敬禮諸如來! 清淨離貪之正因,善故解脫諸惡趣, 唯一真實最無上,我今敬禮寂滅法! 解脫並宣解脫道,珍重一切諸學處, 具足功德正妙田,我亦敬禮諸僧伽! 大金剛持帝利那若巴,馬巴密勒法尊剛波巴、 帕摩竹巴佛王直貢巴,我今祈請噶舉諸祖師! 密嚴剎土法界宮殿中,三世諸佛總集本性體, 現前演示自心即法身,根本上師足前虔祈請! 您如實知三有之苦痛,生於惡趣充斥煩惱處, 我亦如是親近有情眾,速賜殊妙大悲之加持!
今天要跟諸位法友談一下嗡啊吽金剛誦的觀修方式。
一切輪迴、涅槃諸法,皆有外、內、密三層含意,而嗡啊吽金剛誦是最究竟的密宗法門。怎麼說它是密法呢?譬如一個人,他的身體屬於外在,語言以及種種分別念屬於內在,祕密層面則是心。心的「無分別」面向,就是所有宗教都會有的「見解」,什麼是「見解」?
從世俗來說,見解包括兩方面:輪迴與涅槃。在勝義而言,沒有輪迴與涅槃兩回事,所謂「輪涅無別」。從我們自身來說,於外在世俗層面上,輪迴、涅槃確有其事,也有痛苦與快樂,就像〈普賢王如來祈願文〉所說的那樣。至於嗡啊吽金剛誦,它是究竟的密法。
世間有兩種法則(宗教和世俗規範)。雖然這世上有那麼多宗教,然而這些信仰宗教的人們若要解決痛苦,主要還都還得依靠內心的思想,從心裡尋找解決苦因的方法。由於苦因還是存在心中,所以所有宗教最終還是要談「心」。不談這個層面的法則,就叫「世間人為規範」,比方說在輪迴之中如何工作,這一切經營今生的準則,就是「世間人為規範」。以上兩種途徑,目的同樣都是要創造快樂、解決痛苦,不過,僅僅透過「世間人為規範」,不能完全擺脫痛苦。為什麼呢?因為「我執」造就了輪迴,雖然心性如來藏本來為佛,但因為有我執,所以生起煩惱,繼而造業。如此,就沒有機會從如同冰塊般的痛苦中解脫。
藉由正法,我們知道「這就是從苦因--我執與煩惱--之中解脫的方法」,也就是知道從「痛苦之因」解脫的方法。很多宗派都說宣揚著這樣的觀念。正確的宗教,以內道佛教為例,有別解脫乘、菩薩乘與密咒乘三種道次第。
別解脫乘適合所有的初學者,初學者為了不要受苦,就要斷除苦因--我執與煩惱,而成就快樂的因,則是慈悲。這叫做「別解脫道--因果乘」。更進一步,知道「一切苦的成因是煩惱」之後,又知道「歸根結柢,煩惱的根源則是我執」,因而體會到「唯有利他菩提心才是真正珍貴的」,若生起利他菩提心,就能消滅我執,如果沒有我執,暫時能夠轉生人天,享受樂果,究竟則能得佛果。這些成果的因,便是慈悲。得到菩薩境界,才能體會佛的功德--也就是三身的本體,它就是心性實相的功德,像是日光照在水晶上,折射出各色斑斕光芒,如此這般體會佛陀三身的功德,稱為「密法」。
密法本身是怎麼一回事?如前所述,身是外在,語言與分別念則為內在,祕密層面就是心。如云:「諸有情性即是佛。」心為佛「因」,佛由心生。懂得這些,就懂了密宗的意義。佛法的究竟奧義到底是什麼?
首先,佛陀的覺醒,就是從「自他二取執著」中覺醒,有了強烈的慈悲,就會擁有強大、開廣的心,心就變得像是虛空一樣。當心變得像虛空,自然就體會到「心與虛空無二」,安住在這當中,便不會生起自相的煩惱。接著,如同彩虹般的報身──也就是慈悲,便由法身現起,報身又在那些不解此理的世間有情面前,示種種化身,如:工巧化身、受生化身、種種化身......等,藉此饒益有情。知道佛的諸般功德後,進而希求獲證如此果位,而密宗的道次第,就能夠令我們獲得如是果。理解這些道理,將能認識密宗的一切意義。
懂得以後,首先從別解脫乘而入菩薩乘,再由菩薩乘入密乘。密法裡面有太多的本尊了,有百千萬億的諸佛菩薩,還有無數的壇城,若打算一一實修這一切,就得依次學事續、行續、瑜伽續,到了實修無上瑜伽續的時候,就算有再多的本尊身相,智慧尊也都是同一回事的,也就是:身為顯空雙運,語為聲空雙運,意為意金剛--覺空雙運。
認識到這些功德之後,由於舉凡本尊的生起次第,都會觀想額間的嗡􏰁,喉間的啊􏰁與心間的吽􏰁,透過這嗡啊吽三􏰁,你就會知道:喔!智慧界中一切諸佛皆相同。雖然各個本尊在外在身相方面各不相同,但內在的身語意都是一樣的。你也會明白:一尊的身語意,就是一切諸佛的身語意呀!接著是持咒,我們會知道:喔!本尊、咒語、其他一切法,皆歸於嗡啊吽。
密法當中,這就是最殊勝的持咒、修行方式。密法講究「不間斷咒語念誦」的三昧耶,也可以依此而圓滿。想著嗡啊吽時,將自己的風息與心相結合,心也與嗡啊吽相契,然後隨著呼吸,吸氣時觀嗡,住氣時觀啊,吐氣時觀吽。這是風心相契的方便。若能風心相契,由於心具有正念智慧,也就是本然的智慧,也就是說,藉著嗡啊吽的修行,能生起智慧。因此,若能不斷修誦嗡啊吽,日以繼夜的話,那麼,一天有二萬一千次呼吸,這些呼吸就都成了日夜不輟的咒語。為了要達到如此純熟的地步,首先先試著上座觀修嗡啊吽,然後會越來越習慣,之後就能在一切威儀中作觀,再來,如果能達到自然而然日夜不斷觀修嗡啊吽,那就離真實的密法道更近了。為何呢?因為心已堅固不動了。這就是為什麼嗡啊吽金剛誦是究竟密法的原因。
要實修此法,有道是:「使不成熟的心得以成熟者,乃是灌頂。」成不成熟之間的差別為何?先讓我們假設上師金剛阿闍梨的內心已經成熟,我們自己則未成熟,二者之間的差別,就是「懂不懂得道理」,以及「有無實修」而已。我們自己的身口意與上師的身語意是相同的。不論是珍貴暇滿人身還是任何生命,內心都具有共同的基礎--如來藏;雖然身體是由五大構成,但五大清淨澄明時,便轉成了五智,若仍處於不清淨狀態,則會透過五大,生起五毒以及痛苦。
知道這些道裡以後,再談一下領受灌頂、關於上師瑜伽的修法。也就是說,行者自己先得到密法的灌頂,之後,平時就可以自己再再受灌。這是什麼道理?由於上師的法身遍在,猶如虛空,他的大悲也是遍在的。如經典所云:「法身猶如虛空。」密勒日巴說過,他的身體雖然會毀滅,但心仍遍於五大之中,因此,任何人對他祈禱,他必然在那兒。這話出自密勒日巴的傳記,你去閱讀《十萬歌集》裡的公案,就會明白的。透過這些道理,我們生起了信心。談完「法身猶如虛空」,再來談報身。不管你祈禱那個本尊、那位上師,他本身就是一切諸佛的本體,即所謂「上師乃是諸佛總集」。他的身體總集了僧寶,語言總集法寶,心意則總集了佛寶,如此一來,我們自己的內心續流以及上師的心意相續,就成了同一回事了。
救怙尊吉天頌恭說過:「上師、自己的心以及佛陀,這三者相續皆同,瑜伽士我也見之相同!」若能證悟高上見地,便知:即使形體各自獨立,但上師的意與自己的心都是相同的。要這樣去理解、實踐密法,要這樣修持上師瑜伽法。這樣修上師瑜伽時,還會領受四灌頂。此時要觀想上師的身相如同橫過天際的彩虹一般,這身相是確實的嗎?是的。有道是:「佛身顯空雙運,有如彩虹。」又說:「佛語聲空雙運,為自然咒聲。」怎麼知道密咒是自然的,是聲空雙運的呢?一切咒聲都悅耳、清淨的,一經於耳,我們的煩惱、妄念,都隨之清淨。透過咒音,能讓我們放下輪迴的習氣,有些人會說:「觀想本尊也是一種妄念。」但是,透過佛身,我們能夠清淨身的習氣,透過密咒,能夠清淨語的習氣,透過菩提心,能夠清淨自心的習氣。為了達到身口意的自在,我們接受灌頂,灌頂本身就是「自主自在」的意思。 要獲得灌頂,首先要依靠上師,講究次第,才能獲得,這很重要。先觀想上師在前方虛空中,由上師的額間嗡􏰁化出白光,光一照射到自身,馬上就像柴堆被點燃一般,自身轉為任何所修的本尊佛身。然後,觀想上師的喉間啊􏰁化出紅光,使得外器世間、內情眾生的一切聲響,都變成密咒的音聲。繼而觀想上師心間放出藍色吽􏰁,融入自己的心間,使我們三時的妄念暫歇,自己心的實相,就正在那兒!能夠掌握心的實相,即是真佛。
「過去念已滅、未來念未生」的這個心,它的實相是什麼呢?噶舉派的上師曾經這樣提到:「雖然自心即佛,但是無法認識;雖然分別念即法身,但卻不解其意。」放下妄念,不會有損害可言,就像是波浪不會傷害水體本身一樣。我們現在的問題是:把分別念當真,陷入有相的執著之中。這就是「雖然分別念即法身,但卻不解其意。」又說:「雖然自在即為實相,但仍不願相信。」當自心完全遠離一切分別,獲得自在,這樣的內心實相,就是佛呀!結果我們不認識這道理,反倒因為「執著自他」而導致迷亂。因此,透過上師心間吽􏰁放射光芒,讓我們遠離三時一切戲論,安住於自心實相之中,這時候,就觀想上師的心與自心無有差別。以上是四灌的前三灌,也就是藉著嗡啊吽,使自己的身口意轉化為佛的身語意。至於第四灌的時候,想上師化光融入自身,光芒由自己的頂門進入,融入心間,使得上師與自心無別。要這樣領受四灌頂。
實修時,還有一點非常重要,必須知道。要知道什麼呢?也就是說,不論所觀的是任何上師或本尊,實際上他們的心就是「法身」。有道是:「佛意猶如虛空。」所有的佛,心意都是相同的。佛身則是「報身」。不管自己所觀修的是什麼身相的本尊、什麼上師法門,乃至上師的尊身,都是如同彩虹的報身。至於自己的身體,則是「化身」。自他一切六道有情眾生,心中都具有如來藏,因此,只是因為暫時的業與煩惱,導致不同的生命型態,但是眾生的心都是一樣的,都擁有成佛之因,所以暫時上都可說是化身。是什麼的化身呢?舉例來說,若是愚痴煩惱的化身,就成了旁生,貪欲的化身,就成了人,諸如此類。自相的煩惱,加上所造的善業、不善業,造就了長相美醜等差別果報。不論是誰,內心本性都是佛;至於外在,則都是化身,所以一切有情都屬於化身的範疇。這種思維,就成了一種對治的方便。若將化身、報身、法身拿來實修,我們就能由化身提升為報身,報身更向法身而成佛。要懂得這樣的道理。
接受四灌之後,我們得到什麼呢?得到的是上師的心意。得到上師的心意之後,又發生了什麼事呢?我們會知道:喔!自己現在的這個心,什麼念頭也沒有,空空蕩蕩的。這時,觀想自己的心或覺性,轉變成為一個「吽」􏰁。從此之後,就只顧著專注在吽􏰁上。如果你懂得把吽􏰁觀想在心間的方式,或者你的健康狀況許可,要觀想吽􏰁在心間也可以。當然,臍間也行,配合行者自己的身體狀況、實修狀態,怎麼方便就怎麼觀。心間和臍間擇一皆可。
若是修脈風者,觀想在臍間,有助於身體健康。一般來說,觀吽􏰁在臍間,有助於「樂受」,觀在心間,則有助於「明受」。有人說:「目標是要達到明晰者,都應觀在心間;如果要引生樂受,則觀在臍間。」吽􏰁代表三世一切諸佛的心命,也就是空性。將空性觀為吽􏰁,那麼吽􏰁的意義就非常廣大了。例如口中誦一聲吽,剎那之間,內心的一切妄念、習氣都得以一掃而空。但是心的本性、基礎,卻始終不會被掃除,這樣修習,掃除的是妄念與習氣,但內心則會更加明晰。認識此理之後,在所有的本尊觀想中,吽都極為重要,包括吽的聲調、氣的運作以及吽􏰁本來的道理等等,都很重要。所以應該認識這些道理,常常修習,重視吽􏰁的觀想。之後,就修嗡啊吽金剛誦。
嗡啊吽金剛誦有何利益呢?它有助於讓風息與內心相結合。不修此法,又有何弊害呢?就會發生「風息與心,各行其是」的情形,心會依然隨著妄念與煩惱而轉,要知道,風息是自然運行著的。那若巴的實修法門,全都依賴著風息與心的結合而修,以達到「風心自在」,而能夠做到「心不動搖」。科學家所提倡的運動,雖然只強調肢體動作,但也與此有關。至於內道佛教徒,則講究配合內在菩提心來修,也就是透過風心相契,使相續之中生起菩提心。所以,生生世世都需要修脈風的修法。最重要的觀想是什麼呢?就是想著:我一定要饒益一切有情眾生!我們必須不離此念而實修。為了謀求自利,初學者往往會想:我要獲得加持。不過,這還是帶有我執的。
下面再說如何練習嗡啊吽金剛誦,包括一開始試著把它用在早晚日常生活的各個面向之中,平常就試著堅持讓練習的次數多一點,例如早上太陽還沒升起之前,就開始禪修:黎明時分,就保持著身要點,背脊打直,然後先修「攝取精華法」。要怎麼修呢?
觀想諸佛菩薩遍滿虛空,三世一切諸佛的身語意功德,就如彩虹一般,充塞虛空。有時也確實會出現彩虹。你必須要認識:這些實際上都是智慧的自然光輝,自然存在於五大種之中。按大圓滿所說,有所謂立斷與斷超,這些法門也都是自然如此的,它們本來就一直具有加持。所以,想著「嗡」時,就將彩虹相的一切諸佛加持給吸了進來;心裡想著「啊」時,要觀想有個吽􏰁在臍間。觀想臍間的「吽」􏰁周圍有小小的火焰,當風(所吸進來的氣)吹動這火焰時,火勢便增強了,就這樣,一邊觀想火焰,心裡一邊想著「啊」,並觀想所吸的氣融入火焰;接著,心要專注在臍間。對初學者來說,在持氣的時候,就不可以再吸氣了。只要身體出力,讓氣保存在臍間就可以。盡可能地持氣,但不用管氣的顏色。像這樣持氣。這樣就會升溫。此階段要想著「啊」,觀想氣息融入火焰。再來,想著吽􏰁。這時,觀想著自己的我執與煩惱就像黑煙一樣排出體外。在短短的時間裡面,照這方式去觀。觀的次數要多一點。
之後,在日常生活中,一般就誦著:嗡啊吽、嗡啊吽......。有的時候,如果具有正知正念,可以只觀想臍間的「吽」􏰁,也就是想著「啊」時,風息融入臍間吽􏰁與火焰,不必在日常生活裡老是這樣觀,只在偶爾休息時,心裡想著啊,並觀想這個氣息融入火焰裡即可。至於想著吽時,什麼也不用想,不用特別觀想,也就是:透過嗡啊吽的吽􏰁,來淨化妄念,串習空性。就照這個方式,在日常生活中運用嗡啊吽金剛誦。
實修時,要有真誠的利他之心。怎麼生起利他心呢?當然,一開始固然會有「這對我有好處」的想法,我們必須考慮:若生起菩提心,就不會有我執,沒有我執,那自己就會成佛了。假使當你看到一隻小蟲,也能想到:這隻蟲對我恩重如山。這樣就算是有點利他之心了。
如此這般,懂得利他心以後,就該修取苦予樂的修法。修取苦予樂時,自己平時觀想什麼本尊就做自觀,用不著很清楚的生起次第,只要能憶念本尊,心中大致有個身相、身色的概念即可。這是怎麼一回事呢?因為自心有如明鏡,本來無一物,我們在無我之中,自己創造出了「我」,當我們提念觀想自己是本尊,本尊的色相在心裡現起時,內心就已經有了本尊。如果串習久了,能夠不忘本尊,就會成就本尊身,那麼,在身心分離的當下,就能成就本尊果位。
不過,證得本尊身還算相對容易的。怎麼說呢?因為要證得本尊的意,就得修習「我必須利益他人」的菩提心,正因如此,所證得的本尊,才被稱為「智慧尊」。否則,即使我們證得本尊身,那也只是世間天尊而已。關於這點,要很謹慎。懷抱「我得利益他人」的想法去修本尊法門,實在很重要。 我們還要思考一切有情的痛苦,自己思惟一下:痛苦的成因為何?痛苦從何而來?苦由煩惱起。譬如今日世上那些戰亂頻仍的國家,這些動亂從何而來?來自瞋恨與嫉妒。瞋恨與嫉妒又從何而來?從我執而來。人們總想著「我自己快樂就好」,所以導致災禍。苦因不外乎就是瞋恨與嫉妒這些煩惱罷了,也可以說是除了我執之外,別無苦因。總歸一句,痛苦的主因,就是我執這麼一件事而已。
我們可以觀察一下:三界有情眾生認為有個「我」的這種觀念,以及自己的「我執」,到底一不一樣。我們會發現:一模一樣呀!當我們再去想:「我」從何而生,會發現:根本沒有呀!我們自以為是的「我」,根本不存在。我們只不過是在「無我」的現實中,執著有個「我」罷了。那為何沒辦法了悟「我並不存在」呢?因為無始以來,我們已經太習慣有這個「我」了,由於習慣了,就像是海水結冰一樣。諸佛皆同,有如大海。海洋很大,但海水卻沒有兩樣。無量諸佛,多得像海水,他們的利生事業,則像是海面的波浪。眾生的輪迴相,就像是冰。為何像冰呢?(答:因為我執。)我執引生煩惱,煩惱導致造業,在業與習氣之上,建立起了輪迴。我們一定要認清:根本問題在於我執。
因此,當我們吸氣時,就想著:將一切有情的我執給吸收了進來,然後氣進入體內,吹向臍間的火焰,就像火上加油一樣,焚盡一切有情的我執,我執被焚毀後,就轉成了利他之心。想著嗡時,吸氣;想著啊時,氣入火焰;想著吽時,連同所呼的氣,生起菩提心,也就是利他心,如果稍微生起一點利他心,首先會認識到自己的我執,曉得:喔!原來這就是我執,這會兒,我執被燒毀了,成了利他之心。生起利他之心以後,就要將之分享給一切眾生,而想著吽,使利他之心遍及一切有情。
如果想要有具體的形像供作觀想之用,可把我執與煩惱觀成暗色的煙,呼氣之時,則化出無量文字相、本尊相,例如觀音或至尊度母的相,遍施一切有情。使他們求子得子,求財得財,求食物得食物,未生起菩提心者,得以生起......。觀想這一切廣被一切有情。關於所及的範圍,能否遍及一切眾生,完全取決於自己的心量。若我真的知道「三界有情的範圍廣大、難以數計,曉得他們各有業力與習氣,各自感受著業力的顯現」,進而知道「痛苦的根本成因乃是我執」,所以希望能夠利益他們。如此一來,這力量就能及於一切眾生。總而言之,若慈悲心真有那麼強,就真的能夠廣遍一切,這個觀想也就能夠成為對一切輪涅所攝的國土的供養,也會成為淨化一切有情蓋障的因,所以要想著「我真的能幫助他們」,一定要有如此堅定的信念。觀想空性時,也當如是觀。
當我們身體罹患疾病時,由於受到痛苦逼迫,有些人會想要尋求修法等各種救濟之道,然而,就是這種「我必須康復,我必須從病中解脫」的想法,使得心就像被疾病給占領了一樣。今天有個人本來健康無病,卻跑來另一個人,告訴他:「你八成生病了吧?」然後他就開始想像:看來我應該是有病。然後,心就被疾病給佔據了。
像這時候,首先需要認清楚疾病的形態。要認識那一方面呢?要知道這疾病是屬於生理的、還是心理的。如果疾病是生理現象,那也是因為我執著「身體等於我」,所以才會生病。那麼,「業」又從何而來?是我前世所造。舉凡今生身體疾病、內心憂苦,無不是業。如果這些都是習氣,該如何處置?要想:喔!所欠的債無論如何都得自個兒償還才成。發生在今生的這個病,就算在來世才發生,也是得感受的。因此,佛世尊才說:珍貴的人身如果遭逢痛苦,就像償還了大筆債務的其中一部分,也就是透過珍貴的人身,使得「僅受頭痛苦,免墮三塗趣」。要知道:如果將來沒辦法再生而為人,那還有很多苦等著我去受呢!概言之,痛苦是有益的,疾病是有益的。
其他許多眾生都不解此義,但他們也會罹患各種痛苦,一想到他們患病受苦時,我們要憶念他們的苦難,發願:願我代受三界一切有情受此折磨!不論是誰,我們外在都由五大和合,內心本質相通,當我們想著:由我來代受他們的苦。他們的苦難就真的會減輕。怎麼說呢?假使今天一座大山上住了很多人,每人盡力捧著山上的一把土,拿出去丟了,這山就會少一點土,同理,我們盡一己之力,也能使眾生的重罪稍減。所以,光是生起「利他之心」,也能真實饒益眾生。若你認為這樣沒用,那也只不過是自己的苦因--我執--在作祟而已。
我們應該好好思考:要怎麼樣利人又利己呢?最後,我們就會真的能夠發願:願我代受眾生苦!如此一來,生生世世的惡業與習氣,也得以隨之清淨。尤其有些人在實修佛法的過程中,會發生各種疾病與障礙,要曉得,這是在減輕罪業,試著去想:喔!我過去所欠的債已經勾銷了!然後,再觀想將一切有情的病苦,加以取受,藉著氣息,將之吸進來,融入火焰中。接著,自己的身體也被火焰所吞噬,然後觀一切法空,身體本身如同彩虹,是顯空雙運的。如此反覆觀修,就能藉由利他心而從我執之中解脫。這樣修持,身體的疾病也會緩解的。因為痛苦的根本在於我執,如果遠離我執,當然有助於康復,當然會讓疾病減輕。
諸如此類,各式各樣的方法還很多,我們會想,它們有各自的功效,例如:喔!這有如此這般的效果。那麼,最究竟的功效為何?最究竟的功效,就是「修練內心」這麼回事。科學家建議的運動,很多我們做不來,他們都還有人能辦到,這些都屬於身體的活動,而且已經發展到極致了。至於心,它則是無始輪迴以來,不生不滅的。現在,如果不懂得業與煩惱,那麼,生生世世長期培養下來的迷亂相,包括實有、有相的概念,都會使我們受苦。為了從中解脫,我們必須修練內心。修練的根本方法為何呢?所有修練的根本,在於智慧。正知、正念、不放逸以及智慧,是要多方並舉的。
比方說,做嗡啊吽的修練時,如果什麼都不想,就成了無記心,單純就只是無記而已,而且無記是一種愚痴,它屬於一種放逸的心。從無記心出發,會形成沉重的習氣。觀修時,要想著嗡,想著啊,想著吽......。這些都需要智慧。舉例來說,智慧像是明燈,我們需要擁有這樣的正念。痛苦真正的根本,是我執,要從我執中解脫,則必須要憶念慈悲。但現在我們只擁有微薄的解脫方便,也就是只有少少的慈悲。那該怎麼擁有廣大的慈悲呢?我們可以透過本尊天、三寶、一切諸佛而擁有慈悲。這是怎麼回事?該用什麼方法呢?於是,我們隨念天尊,隨念上師,隨念本尊,隨念佛......。
隨念這些道理,有何益處?其中便有「如來力」。我們內道佛教的成就法當中,最重視三種力。如果懂得三種力的關係,其他的利益、究竟的利益都將隨之而至,這些力量都來自內心。那麼,力量又是怎麼來自內心的呢?由於我執減弱,這就產生了力量。我執越發微弱,智慧越顯強盛。智慧不斷增盛,乃至究竟,又當如何呢?就是「成佛」,也就是了知「自他不二」。所謂自他不二,就是知道事物、諸相,畢竟不可得,自然而然就能視一切迷亂相如幻。證悟自他不二,不會變成空空如也,上至佛身、佛剎,下至六道眾生,都宛然具在的。對於這一切,包括佛身與佛智,都要按下面所說去了解:所謂「無二」,就像大海。大海的水沒有兩樣,但海洋確實極大。虛空存在,雲也存在。這些都存在,但不是兩回事。同理,一切諸佛無二。如果懂得無二的道理,我執就會消失了。要領會這點,不必懂得其他的意義,但首先得有信心,再來,要對眾生生起慈悲心。以信心與慈悲為基礎,發展出各式各樣的方便,例如:各種生起次第,這一切法門的根本回歸何處呢?回歸到信心,回歸到悲心。必須要懂這些道理。
現在這個嗡啊吽金剛誦,是最上善巧,是別解脫乘、菩薩乘、密咒乘三乘的實修,更是究竟密法。那我為什麼好像很隨便地公開跟大家說呢?如果是一個實在有信念、具足信心的人,即使他對於那些生起次第什麼的都一竅不通,但他是一位對本尊有信心、相信因果的人,即便對實修一無所知,不知道密法的意義,甚至目不識丁,這個法對他來說就很重要。這些人只要具備信念、有信心,就可以實修此法了。
如果有信心,就會對佛懷有信念,曉得:諸佛皆同,他們說到底就是菩提心;也會曉得:喔!輪迴也都相同,輪迴萬相都源自我執;要對治我執,得依靠什麼?得依賴利他心。佛子行三十七頌說:「諸苦源於欲自樂,諸佛利他心所生。」懂得這裡面的含意,就會知道:喔!那我只要有慈悲心就夠了。除了慈悲心,還得成佛。這樣去做,就不會有「不懂密法意義,卻修嗡啊吽金剛誦」的問題,不會有「某某人不被允許實修此法」的問題。要修的話,當然可以!若想著所追求的究竟目標是利他心,然後去修慈悲心的話,這個人就會獲得成果。相對地,假使沒有信心、不具信念,那不管再有學問,他們也只會徒增懷疑而已。如果自己並不實修,便不會體驗到箇中利益。
因此,我現在好像隨隨便便宣講此法的原因何在?就是為了有信念與信心者,以及為了我自己、還有像我這樣的人,為了這些人才說的。至於實修方式,當然各式各樣,許多聽眾也都提過五花八門的問題,我也給他們一一回覆了,也就是說,我都已經給大家報告個梗概了。我已經把根本的內容做了報告。什麼是根本?就是剛才談的這些。如果學問已經登峰造極之人,他會實修的。教法提到「勝者諸佛智慧界中皆相同」,也說了一法一本尊的道理,至於能力較差的人,只要有信心,這個法也就可以了。
按新譯派的成就法來說,依次有事續、行續、瑜伽續及無上瑜伽續。這些續部法門當中,下乘的內容都會被包括在它以上的續部裡,越到上乘,意義越精要,本尊也越來越少;咒語也是這樣:陀羅尼包括在心咒之中,心咒包括在近修咒中,所有的近修咒,最終都包括在嗡啊吽之中。為何可以這樣涵括呢?這就要懂得「一切本尊本質相同」的道理。最終,嗡啊吽的修法也是,如果熟悉嗡與啊了,最後就只念吽􏰁了,因為身和語仍屬於有為法,究竟還是回歸到心,而心歸攝於吽中,所以只修吽􏰁。教法中有提到這樣的法門,也就是一切成就法之中,最究竟的法門,就是只修吽􏰁。
無上密法中有這樣的法,但重點是行者必須懂得上述道理。如果行者懂得這些道理,那就可以只修吽􏰁。為何修吽􏰁就夠了?因為了悟自己心的實相,證悟之後,要再禪修,修到境界穩固、不會變化時,就不會離開此境,那就證得法身果位了。證得法身的話,那麼,其它什麼法門都不再需要了。所以說,只修吽也是可以的。在自己實修時,是要做觀的。先在座上修嗡啊吽,時間要短,然後在日常生活中,就只觀「吽、吽、吽......」。在臍間觀吽􏰁,會產生覺受的。例如:臍間的脈會震動,或者因為觀吽􏰁,所以體驗到熱。會有這些感覺。念誦「吽、吽......」時,會感到「脈的震動」好像是自然現象。就像這樣,會感覺好像吽聲、脈動等等都是自然發生的。這時候,心會變得堅固、穩定。此時,只觀吽􏰁,會達到心不散亂。有道是:「無渙散即諸佛道。」具有清楚正知正念的智慧,是自己的妙智,透過這種智慧,會啟發何種功德?就是會有如理取捨的智慧,比方說,辨別何為善法、何為不善法,知道「身語並非主要的」,體會到:擴大自己的利他之心就是善法,而愛我執將會產生煩惱,造下惡業。進而擴大利他行,使得身語意都投入善法。如此一來,因為帶著利他心,所以即使表面只是在做自己的事情,這件事也會變成利他之事,這個人的身口意都會變成利他的。了解這點以後,還會知道:喔!自他是無別的。因為生起利他心,就沒有我執,利他就不困難,或者說是不畏艱辛,再怎麼辛苦,都能挺過去,都不會累垮,想著:利他心多麼重要!剛開始,因為知道利他心有利於己,所以發起此心,之後,就會不顧「到底能否幫助到自己」,只要能幫到他人,也就夠了。若能想到「對我有利與否都不要緊,能幫到人就是」,這樣的人,就算是生起真實菩提心了。
這時候,就只念一個密咒--吽。一直念「吽、吽、吽......」即可。若能同時觀想外在器世間、內在有情眾生,都變成了一個個吽􏰁,加上「心的基礎,跟這個吽是同一回事」的道理,我們會知道:心的基礎皆同,但有許多形相,因此有很多吽。一百個吽如果收攝到一個吽􏰁裡,就只有一個吽􏰁,就像海上縱使有百道波濤,但大海始終只有一個。知道這些道裡,彼此就不會有什麼二取的執著,也比較能夠修安忍,生氣時,也會充分知道:喔!這是煩惱作祟,問題不在人,在於煩惱,我自己也有煩惱呀!
總而言之,四大教派的實修次第何其廣闊,例如:格魯派的《菩提道次第》是大部頭經典,這些經典到底是什麼意思?實際上只有一個道理。是什麼呢?就是:讓未生起的慈悲得以生起的方法,令已生的慈悲得以不衰退的方法,以及保持這種慈悲的方法;至於「保持慈悲,令其增上」的方法,主要在密法中探討。讓未生起的慈悲得以生起的方法,是別解脫乘;令已生的慈悲得以不衰退的方法,就是菩提心,也就是六度波羅蜜多的修行。使慈悲輾轉增上的方法,就是密法。在密法中,都提到「眾生皆可成佛」,還有如來藏......等等。
懂得這些,就會懂得密法的意義。有些人主張:我沒信仰,我不用拜佛,我不需要佛法...。你說你沒信仰,但你總多少有點慈悲心吧?這就是信仰呀!慈悲就是信仰!佛陀就是智慧。蚊子或是任何小蟲都懂得過生活,這點也得依靠智慧的力量才成。仔細想想,一切的根本都來自智慧。就算成就一點點小小的利益與快樂,也是透過智慧才得以實現的。當智慧發展到極致,就是佛了。佛與智慧,並無不同。因此,這些主張「我不承認佛,我不需要佛法」的人,是因為還不太清楚「真正的佛法就是慈悲」,所以事情並非如他所想。
總而言之,能夠帶來利樂、解救眾生痛苦的唯一良藥,能夠化解一切有情苦因者,就是佛法。何謂佛法?即是慈悲。僅今生,只要有了慈悲,生生世世都蒙受益處,那怕只是透過身體、語言,做了小小的善事,乃至下輩子還得轉生為旁生,也會稍好一點,比方:叫聲比較好聽,長得比較好看。慈悲就有這樣的力量,十分重要。所以,慈悲就是法,智慧就是佛。問題不在於「有沒有這麼回事」,因為六道眾生本來為佛,差別只在自己修行與否,要不要走上修行之道,這些都是自由選擇的。不願意這樣做,就不會有結果。我們最後將能夠體會:喔!法彼此並不矛盾,慈悲就是法。也得知道:生起慈悲心,就是修行佛法。如果懂得這些,就有辦法領會四大教派的實修要旨。這樣去修,也不可能走錯路。看重慈悲心、菩提心,死的時候也可以把慈悲心帶走。那這就是無誤之道了。
最後,祝福所有法友們吉祥如意!
吉祥圓滿
《四圣谛》讲记连载(七·出离心) | 雪歌仁波切《四圣谛》讲记连载(六·集谛补充) | 雪歌仁波切
Loading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