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ype
status
date
slug
summary
tags
category
icon
password

6.1 輪迴與出輪迴

輪迴裡面,從最高的非想非非想天,到最低的無間地獄,所有果報的部分就是苦諦,所有因的部分就是集諦。通常講,眾生在三界中輪迴。事實上,欲界、色界、無色界,這三界也是無量無邊的。欲界包含了六道眾生,三善道包括人、非天、天人—欲界有六個天;三惡道包括了畜生、餓鬼、地獄。欲界上面是色界,色界有四—初禪、二禪、三禪、四禪。其中,初禪、二禪、三禪都各有三個天,第四禪又分二類,凡夫住的三個地方及聖者住的五個地方。凡夫指的是尚未現前—以現量了知—了悟空性者。能以現量了知空性的,才算是聖者。以五道來說,見道以上才算聖人;加行道以下的所有眾生,都是凡夫。我們現在尚未入道,若入道,則先是入資糧道、然後入加行道、見道、修道、無學道的次第。初禪、二禪、三禪是凡夫住的天,凡夫住的天或地方,聖人也可以來,比如,聖人也可以住在欲界,在欲界住的不一定都是凡夫。不過,四禪天中,有五個聖人住的天,那些地方凡夫是無法住的。色界上面是無色界,無色界則無法說是在甚麼位置,因為他們只有心識,沒有形體。但是,依其禪定功夫,可分為四個天—空處天、識處天、無所有處天、非想非非想處天。
一般講的輪迴是甚麼呢?以上,從地獄到非想非非想天之間,算是輪迴。在這裡面的眾生,自己完全沒有自由,都是業與煩惱讓眾生不斷投胎。在這個情況裡面,果報的部分是苦諦,因的部分是集諦。另外,有個比較複雜的地方。剛才講,從非想非非想天到無間地獄之間,所有的都可以算是輪迴嗎?若是的話,釋迦牟尼佛來到這個世間,他也是在輪迴裡面嗎?他來到欲界,當然就是欲界的人。他是不是一個已經解脫的人?是!他的解脫,是在往生時才解脫,還是尚未往生前就已解脫了?所以,剛剛講「從非想非非想天到無間地獄,所有是輪迴」這種說法就有點問題,不可以這麼說。
正確的說法是「從非想非非想天到欲界的無間地獄裡面,自己沒有自由,由業與煩惱的控制讓我們投胎,這個算是輪迴。」「輪」是轉的意思,「轉」是自己無法控制,自己無法控制就是轉,就是輪迴。自己若能控制,我要去,我要走,就不能算「轉」,自己可以控制、投胎來三界,便不算「輪」。釋迦牟尼佛解脫了,他的弟子很多也解脫了,他們是不是在欲界中?他們也是欲界中的人。他們是不是在「非想非非想到無間地獄之間」?是啊!一般,講輪迴就是「非想非非想到無間地獄,所有是輪迴」,我們要離開這個,我們有這種念頭吧?這是不對的,我們心裡想「我要出離輪迴」時,對輪迴的認知如果是這樣的話,是有問題的。問題在於,除了剛剛講的,我們對「輪迴」的認識不實在之外,在修行上也可能影響悲心的生起。若出離心一生起,就傷到悲心,這也很可憐。雖然自己想修行,但影響到自己心裡的悲心,以後生起悲心的習氣就愈來愈減弱,這是不好的。
為什麼會影響到悲心呢?悲心是來到世間,一直想幫助眾生的心。剛剛講的出離心,若是想要離開周圍這些很複雜很煩的眾生,就不對了。因此要生起正確的出離心,要先正確了解什麼算是輪迴。輪迴是自己沒有控制、沒有自由,由業與煩惱給我們這個身體。從這個身體又不斷地產生很多業與煩惱,都無法控制,自己一直不開心,任由煩惱帶著我們,而我們的身心五蘊,也一直隨順它們。這樣的一個沒有自由、由業與煩惱給我們果報的部分及因的部分,一直不斷地轉,使得我們完全不能控制地在三界中投胎,這便算是輪迴。在這裡面,因的部分是集諦,果報的部分是苦諦。
為什麼認為,從非想非非想天到無間地獄,是輪迴的地方?當然它本身是輪迴的地方,因為,對佛來說,這個房子也不是一般的房子。佛經裡或傳記中都寫到人們供養他一些飲食,他喝的時候,完全不是我們所感受的味道,而是另外的味道。對佛來說,他受用時與我們在受用時,很不相同。所以,他不在輪迴裡,他不在我們想像的欲界、色界、無色界裡面。我們想像的三界,可算是輪迴,不過要清楚,我們想像的與欲界也有一段距離,欲界中也有來這裡幫助眾生的補特伽羅。總之,我們想像的出離輪迴,是很想離開眾生,這是不對的。
正確的出離心生起的話,是要離開自己心中的煩惱,要離開內心的業。所以,出離心生起時,不要看外面,而是要看自己內心的業與煩惱。要離開業與煩惱,因為業與煩惱的造作,帶給我很大的痛苦,所以我要離開它。由於內心的煩惱及業造作出來,讓我不斷地生、死,完全沒有控制地遇到各種苦。人有人的苦、天人有天人的苦,甚麼地方都有苦。這是從內心的煩惱及業的角度,從因的角度,去看輪迴的狀況,而後生起出離心,這是最正確的出離心。這樣生起的出離心,自然會淨化自己心裡的煩惱。若不是這種出離心,只是一直想,「好煩哦!我想離開。」這種出離心越生起,心越煩惱,就對我們沒有幫助。所以,要從哪裡出離呢?從自己的執著心或各種煩惱、各種煩惱所造的業出離。它們使我不斷地受苦,在無法自主的狀況下出生,然後,從出生到未死之間,不自主地遭受各種身心的苦難。
在未學苦諦集諦之前,我們心裡的出離心是甚麼?是「我要離開周圍那些煩人的人與事」。其實,這種想法只會讓自己更煩,同時還傷害到自己悲心的習氣、也會傷害如來藏。這種心的生起,不但傷害到自己又受了苦,又煩,也傷到未來的修行,真是沒有意義。我們已經懂了一點苦諦、集諦。欲界、色界、無色界裡面所有的因與果,都算是輪迴的嗎?不是!這裡面也有解脫的。五百阿羅漢都在三界裡,釋迦牟尼佛也在這裡,所以不可說三界是輪迴。那甚麼是輪迴?輪迴主要是自己沒做好,沒有出離,輪迴是自己造作出來的。
釋迦牟尼佛也來到世間,但他並沒有輪迴。所以,輪迴是自己造作出來的,是自己內心的我執、煩惱造作出來的。從這個角度去看它的果報,而後生起對於所有的因與果報上的出離心,這就是出離心。因此,了解苦諦集諦後,大概會了解怎麼生起出離心。

6.2 生起真正的出離心

剛剛講的這種出離心,平常若一直修的話,「修」的意思是一直想著自己的那些煩惱、業、我執、執著心要怎樣出離,若對於業與煩惱、我執很不喜歡,很想離開,這種心若常常生起,這個人會愈來愈開心、愈來愈不執著、周圍的人會愈來愈願意照顧這個人,這個人也愈來愈願意與他人分享。所以,出離心一定會給我們快樂,也消除我們的某些業與煩惱。
若從輪迴因的角度看,出離心才會比較正確。若只從果報去看,除了不圓滿之外,無法對出離心產生圓滿的認識,還可能誤會出離心就是我要離開「從非想非非想天、到無間地獄到之間」整個眾生住的地方,這種出離心是不對的。因此,從苦諦集諦的思惟,接著生起出離心的話,從認識自己內心的煩惱,主要是我執,其他先是貪、然後瞋、忌妒、慢等煩惱。這些煩惱一生起,我們就苦了,而後,造很多惡業。一旦果報出來,恐怖更多更苦。由以上的認識而生起的出離心,才是比較圓滿的出離心。生起這樣的出離心,對自己的修行有幫助,自己也會開心。
「有助於修行」與「讓自己開心快樂」這二點相違嗎?我們常說修行佛法主要是「離苦得樂」,真的會修行佛法的,就會達到離苦得樂的目標。反之,若不會修,則愈修愈煩愈苦。若了解正確的出離心,就會快樂,心會自然地放鬆。為什麼會放鬆?因為自己看到執著心與貪心是不對的,「我要離這些煩惱遠一點,因為它讓我痛苦」,這是出離心。離執著心、貪心遠一點,緊繃的心自然會放鬆,本來被執著覆蓋、纏縛的心就會鬆綁,然後整個血和氣脈都會通。這樣就不會常生病。也可以說,疲累時,修出離心,心裡的壓力沒有了,人就比較不累。身體疲累,氣血不通,都由於執著心,讓心緊緊的,血也緊緊的。若把執著心放鬆,身心都會輕鬆,得到休息,連睡眠的品質也會變好。
消除業障與煩惱的能力有多少,有多快樂,要依行者對執著心與煩惱的認知能力而定。若認得很正確或認識的能力很強,就能把所有的煩惱都認出來。若真能清楚認識,就會知道我們所有的心,被執著心控制了。有了這樣的認知,反過來,一生起出離執著的心,所有被綁住的心就能放鬆,因此會更快樂。若對執著心沒有整個認識,只有少分的認識,就只想離開少分的執著心。因為,其他的執著心還在,所以,心就不會那麼快樂。若能認出所有的執著心,當想要離開執著心時,所有的執著心都會放鬆。雖然此時還沒有能力對抗那些執著心,但最起碼會離它們遠一點,這就有很大的幫助了。生起這樣的出離心,能消除業障、能把煩惱減輕,可以說,對暫時離開煩惱有幫助。如此,煩惱會越來越輕,越來越不煩我們。因為,我們已認清它們,它們就無法猛厲地出現。因為,另一個心已經準備好,正盯著它「喔!煩惱來了。」心已經認清煩惱來了,我們就馬上想離開它。煩惱在哪裡?煩惱坐的位置是心,當心離開它時,它就沒有位置可以坐了。因此,要消除煩惱,靠的是認識煩惱的智慧。認識煩惱的智慧愈高,其能力便愈強。
比如說,我們的貪心是無量無邊的,只是我們沒有認清楚而已。若要認清貪心微細的部分,只要一睜開眼,這個顏色啊!形狀呀!好不好?要不要?太多的貪心就生來了。可以說,眼睛一亮或內心一動念,煩惱就無量無邊地出現了。若認清楚這樣的煩惱,就會想「哦!我不要貪這些煩惱!」為什麼我們會想「要不要」、「好不好」呢?主要是心本身覺得自己是重要的、自己是實在的,所以「要不要」就分得很清楚,分的時候,心就會緊、會煩。
認清楚煩惱的話,本身就把執著心清掉了。要不要的那些煩惱自然就清掉了。若認識這些煩惱有多壞、多可惡,當想離開它們時,心自然就會得到休息,會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舒服。認識煩惱,離開煩惱時,真的會很舒服。這種舒服,大概比投生淨土還快樂。因為,若投生淨土,也會煩惱,也會貪。若離開煩惱,也可以說造了一塊心靈的淨土。因此,若心能認清煩惱、執著心多麼可惡,多麼壞,這個當下的心就是出離心。這時候,不但心會快樂,同時也消除以前的惡業。
以上,是對於輪迴的因的部分生起出離心,不只如此,對輪迴之果的部分也要生起出離心。很想斷除輪迴的因、很想離開輪迴的果。這種很想斷除、很想離開的希求程度要圓滿。那麼,到什麼程度才算圓滿呢?比如,在苦諦上很想離開的希求心,這種希求能力要如何才能圓滿?在苦諦上,要思惟、要修「無常、苦、空、無我」。圓滿地修苦諦四行相,想離開苦諦的希求心就會圓滿。同樣地,在集諦上要生起的心態,是很想斷除各種的煩惱與業。這種希求的心,何時才算圓滿?要怎麼修才能圓滿集諦上的出離心呢?在集諦上,要靜坐思惟「因、集、緣、生」,透過思惟集諦四個行相,心裡認識煩惱與業是那麼壞、那麼可惡,山離心才會圓滿地生起。集諦四行相有甚麼作用呢?在集諦上,心裡要生起「我要趕快斷除集諦,不斷除不行」,這種希求心態要圓滿生起,是修集諦的目標。
也許有人會問,有些祖師大德,靠著依止善知識、打掃淨罪等,突然間就開悟了。傳記裡,並沒有看到他們對於苦諦四行相、空性的思惟與修習的歷程。但是,他們是因為前世已經修了,那些修行的習氣被業障蓋住,所以,今生靠著資糧的累積與罪障的消除,業障清除後,就突然開悟。為什麼能突然開悟?因為他前世一定有修。在此生不停地修行,藉著如理的思惟,以生起出離心,這是必不可少的過程。
生:那些再來人,有沒有可能被污染而再轉為凡夫的?
師:再來人有佛、也有菩薩。佛當然沒有退轉的問題。若是菩薩,就要看他的位階到哪裡。大乘五道中,「無學道」已經成佛,其他的四道—資糧道、加行道、見道、修道—被稱為菩薩。在菩薩的四個道中,資糧道有小、中、大之分,只有小品資糧道才會退,中品以上就不會退轉了。而所謂的初地菩薩,指的是見道的一部分及修道的一部分。二地到十地,就是修道。
這樣講,我們可能會有「成佛,太遙遠了」的想法,其實是可以這麼想的,但是,不要只停在「成佛很難」的想法上。還要想,正因為成佛那麼遠、成佛那麼難,所以,佛菩薩很殊勝,這種心態就是對的。他們一定有證得的力量,一定能救我。若覺得成佛不那麼難,當然也會覺得佛菩薩很容易,佛菩薩也沒什麼證量,跟我們差不多!說不定幾年以後,我也會成佛。若這樣想,明明佛菩薩的地位很高,我們把他拉下來,認為自己只差他一點點,這是不對的。這樣的心態當下對佛菩薩祈求的話,大概也求不到什麼。
生:若我想著「下輩子不想再當人了,不想再來輪迴」,算不算出離心?
師:只能算是隨順的,但不是圓滿的。正確的出離心,不是出離外境的東西,若內心的煩惱還在,無論逃到天涯海角,煩惱都一直跟著,須臾未離,這哪能算是出離呢?所以,出離的重點在於消除心的執著心,離開煩惱才算。
生:修行時,腦子裡要想什麼?比如,拜懺時,腦子裡想的是我應該要懺悔的事情,還是我口中念的佛號與內容?
師:為什麼要思惟佛經的內涵?因為佛經的內涵告訴我們如何對付煩惱?煩惱的行相是什麼?心的本性的力量是什麼?我有沒有能力對付煩惱?要思惟了解這些,之後調心,把它用在自己的心上。這與沒有思惟、僅僅拜佛的做法相較起來,後者是外緣,它當然會產生一些幫助,但並不能直接消除煩惱,不是煩惱的正對治法。我們可以看到,有些人說自己唸了多少的佛號咒語經典,但唸了之後,腦筋裡仍是空空的,只是比較安心一點。前者的做法是,不停地思惟著要如何對付煩惱、如何調心。
假設有二個人,一個用「思惟法義、觀察自己的心性」來修行;一個用「專心念佛、拜佛,什麼都不想」來修行。有一天,他們都遇到了自己不喜歡的敵人,被這個敵人臭罵了一頓,心裡想生氣的煩惱會生起。此時,如果平常腦筋空空的,遇到這種情況,大概就氣死了,他可能想:「我是一個唸佛唸了幾千萬遍的人耶!你竟敢罵我!」那個常思惟法義的人,調伏煩惱的能力會比較強,因為他已經習慣用各種角度去思惟,比如《入行論》第六品裡有許多調伏瞋恨心的方法,馬上可以運用它們來對付煩惱。
我想說明的是,念佛一定有功德的,但與思惟的功德相較起來,念佛的功德比較小,因為思惟調心是近取因,是真正能消除煩惱的因,拜佛那些是外緣,無法直接對付煩惱。
在拜佛誦經時,要不要思惟文字上的意思呢?文字上的內涵很深廣,因為那些經論的作者都是很厲害的,短短的幾行文字,包含了非常深廣的內容,對我們而言,很難完整掌握。因此,平常師長會對這些經文做些簡單、重點式的開示,最起碼,朝著師長所開示的內容思惟,掌握住重點,就會很有幫助。
比如,唸《普賢行願七支供》或《加持土地供品》,只要能掌握重點去觀想就可以了。時,字面上的解釋與背後的深意不同,此時,重點是在思惟文字背後的意思。也就是說,心裡想的是主要的意義,口裡唸的是儀軌的文字。對大家來說,因為不常這樣做,心裡想的與口裡唸的不同時,會不習慣。若常練習,就不會覺得那麼難了。
大家現在唸的不多,若唸多了,可能會出現懶惰的心。比如唸六字大明咒,剛開始會很認真,等唸熟了,嘴裡雖然照樣唸,但心已經跑掉,胡思亂想。這麼說來,大家現在不熟悉,反而是好事!不過,在懶惰的背後也有好處,因為唸的與想的可以分開。事實上,唸的與想的是可以分開的,但我們因為很少練習,故不習慣。比如,我們的腳行走時,心裡也同時可以想,不是嗎?同理,嘴裡唸的與心裡想的也是可以分開的。在閉關時,若我閉的是阿彌陀佛的關,他的名號要唸十萬遍、一百萬遍。閉關時,嘴裡唸的是阿彌陀佛的名號,但心裡想的是暇滿難得、無常、出離心、菩提心、空正見。若只是嘴裡唸,心裡什麼都沒有想,就算唸了一百萬遍,也是很可惜的,唸了那麼多遍,但在心裡完全沒有生起空性與菩提心,真的很可惜。
唸與想,要怎麼分開呢?唸是最開始的一個念頭「我要唸阿彌陀佛」,但是接下來唸時,心裡不必再想我要唸阿彌陀佛,而是無常、空性等。在思惟這些時,心裡也可以一邊祈求阿彌陀佛。比如,我現在坐著持阿彌陀佛的名號,一邊唸,心裡一邊想著眾生的苦,想著眾生與我的關係、若能對眾生生起慈心與悲心,就一定能消除以前種種不好的惡緣。但是,我們的能力很有限,無法一直往上走。當自己的能力不足,被卡住無法再往上時,就祈請阿彌陀佛幫助。可以這麼祈求:「我的思惟很有限,悲心與慈心的力量很小,祈請阿彌陀佛幫助我,讓我的悲心慈心的力量增廣。」於是一直祈請,但祈請中,也會發現,光靠祈請是不夠的,更重要的是自己努力,於是再回頭思惟。之後再卡住時,又再去祈請阿彌陀佛,就是用這樣的方法。
生:遇到怨敵時怎麼辦?
師:能事先準備是最好的。對於會發生的煩惱,心裡做些沙盤演練,想著:「如果遇到這樣的情況,該怎麼應對。」若事先做了練習,當被罵時,因為不覺得意外,就不會生起「怎麼會這樣」的感覺而怒髮衝冠。這些不愉快的人與事,對我們很有幫助,它們就像檢驗我們修行成果的試金石。若一直躲在什麼感覺都很好的環境裡,是不會有成就的。在初禪功夫還未生起之前,有一個階段,是要特別到那些容易生起煩惱的環境,試試自己的煩惱是否真的已斷除,若發現還不行,就得再回去閉關繼續修行。
我所說的事前準備,比如,以瞋心來說,平常就常思惟,瞋心是什麼樣子?在瞋心生起時,我心裡的想法可能是什麼?這些平常就要了解。要如何了解?若沒有透過經教的學習,無法掌握正確的了解。若不了解瞋心,可能反而會覺得它是我們的保護者。佛菩薩及祖師們,在經論中描述瞋心的行相及對治時,因為那些都是他們的親身經驗,都是他們曾經面對過與消除掉的,所以才能做這麼清楚地解釋。透過經論,才能圓滿地認識。否則,我們的認識,只是就某一小部分粗略的認識,更別談對付煩惱的方法。明明能用的方法很多,但我們只知道其中的一點,而且,是很粗略虛弱的方法。若多看過去修行者寫的書,可以看到許多不同的角度。從他人的角度、自己的角度、自己前世的角度、從我們所禮拜的佛菩薩的角度、他人之所以有瞋心煩惱的果與因的角度、自己的煩惱的果與因的角度等。當從各種角度去看,就好像是用各種不同的方法來打擊瞋心,瞋心就沒有生起的餘地了。
學習經論,重點不是字面上的學習,而是如何運用經論中的意思。這不只重要,而且是一定要做的。若不照著經典中提供的方法做,我們是沒有對付煩惱的能力的。至於經典的文字要不要學?有些文字一定要學,因為,若不透過文字,就無法掌握經論的意義。並不是要學會所有的名相,有些經論的解釋非常清楚,因此它的名相也就特別多,對大家來說,就不是非了解不可的。
生:為什麼空與無我也是苦諦?
師:空與無我會幫助我們消除「輪迴是可靠」的這種想法,而生起不喜歡輪迴的心。因此,空與無我並不是苦,而之所以放在苦諦中,是因為它能使我們不喜歡輪迴、厭離輪迴。
了解苦與無常之後,也會有出離心,但這樣的出離心仍不圓滿。因為雖然了解輪迴中所有的法都是苦與無常,但是,內心仍覺得這些都是實有的。因為覺得它們是實有的,就會對「輪迴一點都不可靠」認識不夠徹底。所以,要徹底破除「輪迴實有」的觀念,就要靠空與無我的思想。破除了這個念頭,心裡就會很清楚,輪迴一點都不可靠。
比如,現在有一隻最新款、功能很棒的手機,當貪心生起時,這手機—即貪心的對境—的樣子功能等,看起來都是它自己獨立實有的樣子。因為這樣,我們愈看它,心裡的貪心愈增長。雖然並不是有獨立實有的想法生起後,就生起貪心,這中間還有很多階段。而獨立實有的想法,卻是最根本的原因。在它之後,還有其他如高估對境好的程度、認為它是常法等錯誤的顛倒心。認為對境是獨立實有的看法,是所有錯誤顛倒心中最根本的。由於這種看法,其他的錯誤顛倒才隨之產生。這些錯誤的認識,讓心慢慢地被錯誤控制。因為整個心都被對境吸引,心的力量也就漸漸減弱。這種無法控制,整個心被吸引、吸走的狀態,就是貪心。
當觀察貪心時,會發現由於執著心走在前面,使得整個心完全不由自主地被對境吸引。同理,輪迴中所有的法,由於認為它們是實有,而產生執著的心。這種心會影響我們,使我們很想跟著它。它的影響方式,並不是只在執著實有的心的時候,而是只要有這種執著實有的心,它的影響力就存在。這就是剛才講的,如果沒有空性、無我的見解,人還是會覺得輪迴是有力量的。雖然,透過對於苦與無常的認識,已不喜歡輪迴了,我們還是會被輪迴的力量掌控。故要以空性、無我的見解,正確認識輪迴的假象、輪迴非實有,才算是完全消除輪迴中對於對境的貪愛與執著,如此才能產生圓滿究竟的出離心。
由於過去所造的業,造成這些苦。了解這些之後,在打坐時,好好地思惟。如此,出離心會生起。這樣的出離心,一定會消除很多業障。若沒有出離心,無論持多少咒,都無法消除業障。為什麼這樣的出離心能消除許多業障?業障是怎麼來的?都是由於愛著輪迴、貪愛輪迴而來的。因此,透過以上的思惟而生起出離心,是很有力量的。要消除這些惡業的習氣,就要有與做那些惡業時的心態相反的想法,生起這些相反的想法,對於貪著輪迴之樂的習氣,就有強大的正面對治力。平常誦經持咒,當然有功德,但這些功德是不是這些惡業正相違的對治呢?不是,所以,在消除惡業的能力上,就沒有那麼強大了。
生起這樣的出離心,可以消除因為愛執輪迴的種種惡業,至少,可以動搖惡業習氣。相信大家一定聽過,消除惡業最有力、最快的方法是空性,即便是對空性的懷疑,都會消除我們的業障。當然,對空性的證悟,就更不用說了。理由何在?因為空性會搖動我們作惡業的無明,對於以前深信「此為真,此為假」的看法產生懷疑動搖,當然由此看法而生的種種業果也會產生影響力。
因此,透過思惟三苦、六苦而生起的出離心,是很有力量的善根。這善根,與以前對輪迴的貪執是正好相反的,所以能消除那些習氣。不要懷疑,只是這樣想一想就有這麼大的功德?這樣也算功德嗎?做功德不是應該要持很多咒嗎?不是的。那些讀經、持咒等,可以說是外緣,真正重要的是,自己要種因,把那些習氣,用正對治的方法調整,要生起與以前的惡業煩惱相反的善根,這才是真的因、真正有消除惡業的力量所在。用這樣思惟的功德迴向,迴向消除自己以前貪著於輪迴的心,這樣的迴向,一定會有幫助。每天都這樣做,一定會改善,對於輪迴的執著心一定會降低,不會再像以前那麼貪著輪迴、貪著此生。這樣做,煩惱當然就不會那麼強,心情也不會那麼煩,非常明顯的改變一定會發生的。這是非常有力量的方法。
生:出離心的生起,有沒有具體的表現?怎麼知道出離心生起了?
師:出離心生起,首先要清除對此世的執著心。同時,對於來世,要變成不斷從業果的角度去觀察。不會只看表面,而是從業果去思考事情。之後,更進一步深入思惟,只要是從煩惱而生的業,無論煩惱是好的—會造作善業的煩惱,或是壞的—會造作惡業的煩惱,都是苦,都讓我失去自由。因此,一定要把它們全部斬斷!這樣的心生起後,會覺得只要還在輪迴中投生,亦即只要還受到業與煩惱的控制,就是不對的!我一定要得到全部的、完整的自由!當這種心很自然生起時,看到輪迴的種種,馬上連接到出離心,受到業與煩惱的控制,無論投生何處,都是錯誤!便是正確的出離心。
生:對於解脫的希求,是否也算好的煩惱?
師:以我們而言,完全沒有執著的心是很難的。但是,要生起這樣的信心:「對於空性的了知,一定可以斷除一切煩惱」。這種信心生起後,會有一種好像看到滅諦,即了解滅諦的感覺,之後,對於解脫的希求會更強,此時的出離心,才算是正確的出離心。因此,正確的出離心,不是那麼容易。所以,透過了解苦諦而生的出離心,不是最圓滿的出離心。不過,必須先了解苦諦,而後想要斷除集諦,而後想證得滅諦,此時,生起出離心。
 
《四圣谛》讲记连载(八·灭道谛·五道十地) | 雪歌仁波切嗡啊吽金剛誦 | 噶千仁波切
Loading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