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ype
status
date
slug
summary
tags
category
icon
password

8.5.6 小乘的五道

小乘的五道也差不多,有資糧道、加行道、見道、修道及無學道。小乘含聲聞、緣覺,一旦生起無造作出離心時即進入資糧道。小乘五道中,資糧道亦分為小、中、大三品。加行道亦分為煖、頂、忍、世第一法。這些都與大乘五道相同,但不同的是所要壓伏的內容。
小乘五道中所要壓伏的執著心是煩惱障的我執,在各階段所要對治的課題裡,對境也是以能取所取的角度區分。見道位時先對治的是遍計煩惱障,以此類推,只要把剛才講過的,大乘五道中的對治對象從所知障改為煩惱障就是了。另外,小乘的修道不會把大大煩惱障再分為二—大大粗、大大細,同時,小乘修道不分為十地,只有九個次第,要對治的煩惱也只有九個—從大大、大中、大小、中大......到小小,不是十個。小乘修道不分十地,雖然也分大中小,但在修道中,小在前面,大在後面,小小、小中、小大、中小、中中、中大、大小、大中、大大是最後面,之後便證得阿羅漢果位。
 
生:累積資糧而後上座禪修,這是一輩子裡要完成的事情嗎?
師:首先要明白,資糧道與加行道加起來要一大阿僧祇劫;從初地到七地,要經過一大阿僧祇劫;八地到十地要再經過一大阿僧祇劫,所以總共是三大阿僧祇劫。剛才講的,在某一地的修行中,分為解脫道、累積資糧、座上禪修空性直到力道強大到能對治障礙而後進入無間道、一斷除障礙則進入下一地之解脫道。如此,在座上禪修時,花在蓄積對治力道的時間較長,而擁有對治力道後花在去對治的時間較短。
 
生:每個人成佛的時間都一樣長嗎?若以時間來算,釋迦牟尼佛成佛花了三大阿僧祇劫,他所花的時間與其他佛成佛所花的時間,一樣嗎?
師:三大阿僧祇劫,是就顯教累積資糧所需的時間而講的。亦即,若修顯教,就必須花這麼長的時間。但若以密勒日巴尊者為例,他是當生成就,以一輩子的生命完成成佛的目標。由此可見,密續修行的殊勝。因此,不能說每個人成佛所需的時間都是三大阿僧祇劫。應說若以顯教的方法直趣大乘修行,則成佛所需的時間是三大阿僧祇劫。事實上,在顯教的修行裡,若選擇的是先走小乘的道再轉入大乘,迴小向大所需要的時間就不只三大阿僧祇劫。這裡說的三大阿僧祇劫是指一開始即走大乘路線者。
聽到成佛需要如此長的時間,心裡根本不須害怕。因為,佛陀的果位是圓滿的,要證得這樣圓滿的果報,當然,它的因也要全部圓滿才行。說來,三大阿僧祇劫未免太短了!以所成就的佛陀圓滿果位來思考,三大僧劫並不算長。另外,這三大阿僧祇劫,並非辛辛苦苦的三大阿僧祇劫,因為,一旦生起菩提心進入資糧道,雖然還要經過很長的時間才能成就佛果位,但卻是快樂的修行。
 
生:修行與思惟的差異何在?
師:當開始修改自己的心,就是在修。若思惟對修改自心有幫助,則這個思惟即是修。反之,若此思惟與自心的修改無關,就不是修。
 
生:業果法則在五道十地裡還適用嗎?
師:初地菩薩已完全不受業與煩惱的影響;資糧道與加行道時,雖仍會被業與煩惱影響,但由於菩提心強盛的緣故,影響不大。
 
生:從初地開始,座上禪修的空正見,只是使它力量增強,還是仍有新的空正見的內容要學習?
師:只是增強力量而已。

8.5.7 地道的複習

一般以大乘與小乘來分,大乘分為五道十地,小乘則只分為五道但不分十地。就大乘五道來講,一進入大乘道第一個就是資糧道,而後依次是加行道、見道、修道、無學道。這五個過程,前四個稱有學道,最後因為所修已圓滿,故稱為無學道,就是成佛了。所以,無學道與成佛無二無別。尚未進入無學道之前的四個道,可以先概分為凡夫、聖者二類,其中,資糧道與加行道的階段屬於凡夫,見道與修道屬於聖者,當然佛也是聖者,見道位以上就是聖者。所謂聖者,指的是一進入見道就不是凡夫了,就稱為初地菩薩。初地的「地」意思是,另外一個地位。總之,資糧與加行二道,不稱為「地」,「地」是從見道位、入聖者之列後才有的名稱。地分為十地,這種分法只在大乘中有,小乘則只有五道,小乘的見道、修道,不稱它十地。以下作個簡單的複習。

8.5.7.1 大乘道

  • 8.5.7.1.1 資糧道
      1. 特色
        1. 一旦生起無造作之菩提心,即進入大乘資糧道。
      1. 分類:小、中、大三品
        1. 資糧道小品時,他的菩提心就如大地一般,他修的主要是「欲」,即希求成佛的欲。如大地能生出所有的榖物一樣,這個欲關係到以後所有修行的成不成就。欲要夠強,後面才會成就。
          資糧道中品時,他的菩提心如黃金一般,表示他的菩提心不會退轉。
          資糧道大品時,他的菩提心如秋月一般,表示他會獲得法流定的證量。
  • 8.5.7.1.2 加行道
      1. 特色
        1. 是為現證空性的準備階段,故主修為壓伏一些執著心,能取(有境)及所取(對境)上面各有二種執著心。
      1. 分類:煖、頂、忍、世第一法四位
        1. 煖位時,要壓伏的是 「輪迴裏面所取的法上」之執著心。 頂位時,要壓伏的是 「解脫裏面所取的法上」之執著心。 忍位時,要壓伏的是 「能取上 ( 能取的對境是實有 ) 的執 著心」。 世第一法時,要壓伏 「能取上 ( 能取的對境是假有 ) 的執 著心」。
  • 8.5.7.1.3 見道
      1. 特色
        1. 現證空性後,進入見道,他對治的是遍計執著心。
      1. 分類:根本定智、後得智、俱非彼二智
        1. 根本定智:行者先對治遍計執著心,對治遍計執著心時稱為見道無間道。斷除遍計執著心時,稱為見道解脫道。
          後得智:解脫道之後下座,然後累積資糧。
  • 8.5.7.1.4 修道
      1. 特色
        1. 行者開始對治俱生的諦實有之執著心。由於俱生的諦實有之執著心(習氣)無法一次整個斷除,故由大大粗、大大細,慢慢地,越來越少,這樣依次斷除掉。
      1. 分類:初地到十地
        1. 其中,初地最後—無間道—所對治之諦實有之執著心為大大粗,一斷除,就進入第二地—稱它解脫道。之後下座累積資糧,再開始於禪定中努力,一直練習,直到了悟空性慧的力道達到能對治大大細—第二地最後的階段,那種禪定就變成無間道,然後一直對治。當斷除時,就是解脫道,就進入第三地。之後三地、四地類推。到第十地之最後階段,要對治的只剩下小小之諦實有之執著心,此心一斷除,便進入無學道。
  • 8.5.7.1.5 無學道
    • 一斷除小小之諦實執著心,便進入無學道,即成佛了。
      這就是大乘的五道十地。

8.5.7.2 小乘道

小乘聲聞、緣覺只分為五道,不分十地。除修道和大乘不同外,其他道大概相同。而聲聞緣覺二者的走法大概相同,只是時間長短及對治的煩惱有差別。
notion image
notion image
中觀自續派認為,我們內心有許多障礙、煩惱,它的根本因是無明,若予以分類,則有三種:執我為實質有—自己能獨立之實質有—之執著心、比較細的是「能取所取二元」之執著心、更細的是「執一切法是諦實有」之執著心。這三者也對應於聲聞、緣覺、菩薩各別所應斷除的無明。聲聞要對治、斷除的是執我為實有之執著心;緣覺要斷除的是能取所取二元之執著心;大乘要斷除的是一切法諦實有之執著心,這是最細的執著心。若所斷除的是細的執著心,則粗的執著心就自然會斷除掉,不須特別再去對治。例如:斷除執一切法諦實有的執著心,則下面執能取所取二元的執著心及執我為實質有的執著心,都會斷除掉。若斷除了中間的執能取所取二元的執著心,並無法斷除上面的執一切法諦實有的執著心,但能同時斷除執我為實質有的執著心。煩惱無明的粗細在斷除時,細的部分斷除的話,粗的部分自然同時會斷除。這個說法不論是中觀應成、中觀自續、唯識、經部、有部,看法都一樣。
聲聞所要斷除的是執我為實質有的執著心,剛才講的三種執著心都是無明,但不會稱它為煩惱。那麼,什麼是煩惱呢?在執我為實質有之執著心及比它粗的,才稱為煩惱,比如:貪心、瞋恨心、傲慢心、嫉妒心等。能取所取二元之執著心、執所有一切法諦實有之執著心,二者稱為所知障。其中,能取所取二元之執著心,又稱為粗品所知障,執所有一切法諦實有之執著心,稱為細品所知障。以上所要斷除的執著心,可分為煩惱障、粗品所知障、細品所知障。其中聲聞要斷除煩惱障、緣覺斷除粗品所知障、菩薩斷除細品所知障。
就聲聞、緣覺二者的差別而言,聲聞比較喜歡靠著大眾的力量,大家一起共修、努力地禪修、或真正地修行。在對治煩惱上互相幫助,他們自己的力量比較沒有那麼強,所以靠環境來幫助。而緣覺由於自己的能力好、慧根強,能靠自己獨立修行,因此,他們所要斷除的粗品所知障也比聲聞更深細些。
聲聞乘者要壓伏的執著心是執我為實有—自己能獨立之實質有—之執著心。這也像大乘一樣,對境分四個:先分所取、能取。所取又分輪迴裏面的所取與解脫裏面的所取;能取又分執實有的能取,執假有的能取。當斷除了執我為實有之執著心時,也就斷除了平常講的貪心、瞋恨心、我慢、嫉妒心等煩惱。為甚麼?這些煩惱比執我為實有之執著心更粗。也可以說,這些煩惱是從執我為實有之執著心所產生的。把「因」斷除的話,則由它而生的障礙都會隨之消除。因此,把執我為實有的執著心斷掉,整個煩惱都斷除,所以可以算是解脫了。
要解脫的話,不是非要進入緣覺道、菩薩道,乃至一直修最下面的聲聞道,從聲聞的資糧道、加行道、見道、修道,到進入無學道時,執我為實有之執著心,整個煩惱斷除了、就解脫了。平常講的「所有的煩惱都由無明而生」,或「無明是煩惱與業的根本」,這個根本無明,即是執我為實有之執著心,而不是能取所取二元之執著心,也不是執一切法諦實有之執著心。為甚麼?因為執我為實有的執著心,與煩惱的關係比較接近;故斷除它,整個煩惱會斷掉。亦即,要斷除煩惱,不需要斷除能取所取二元之執著心,也不需要斷除執一切法諦實有之執著心。所以,這二種執著心,不屬於平常講的煩惱的根本。不過,在經論中,把最細的無明分類時,通常都會分為以上三種。以上是聲聞的加行道。
接下來是聲聞的見道、修道,聲聞乘行者,在未進入見道位之前,即還在資糧道與加行道時,仍然算是凡夫。一旦進入見道,就算是聖者。在見道、修道位時,為了斷除執我為實有之執著心,聲聞行者一直要禪定。此時,他所禪定的對象是不執著「我為實有」。補特伽羅無我,就是我為實有的相違的空。不過這種空,不稱為空性,而稱為無我(此為有部經部所主張的「無我」,為執我為實有的這種執著心。此與大乘五道所要壓伏的「執為諦實有」之執著心完全不同,而且差異很大。在講解大乘五道時,是按中觀自續派的角度說的。為甚麼要用這個角度講?這與學習次第有關,若以這個角度說明,對學習較有幫助。理由在於,《廣論》中有提到,《廣論》的教授來自於現觀莊嚴論》,換句話說,學道次第,要以《現觀莊嚴論》為主。在《現觀莊嚴論》的注疏中,最殊勝圓滿的解釋者是獅子賢菩薩,他是當時那爛陀寺裡對於道次第方面最高的頂嚴,而他所持的是中觀自續派的見解。因此,我們從中觀自續的角度來學習。學完之後,裏面有些與中觀應成派不一樣的地方,再修正一下,這樣比較容易。否則,若以中觀應成派的角度學《現觀莊嚴論》,邊學邊修正的話,會弄不清真的是甚麼,假的是甚麼。所以,在講解五道十地時,是按中觀自續派的角度。)。由此可見,聲聞乘者所修的禪定對境,與大乘行者在見道修道位時所修的禪定對境是不同的。
聲聞乘者在見道位時所要斷除的是「遍計我為實有」的執著心。遍計執著心的意思之前已說明了。簡單地說,遍計的執著心的背後有理由支持。而「俱生我為實有」的執著心,靠的不是理由,而是由於習氣而自然生起的執著心。這二種執著心中,俱生執著心很難消除。因此,放在後面的修道位時斷除。以我們現在而言,這二種執著心都有,有時,由於強烈的理由而生起執著心,有時,不需要任何理由便很自然地生起了執著心。
小乘的修道與大乘不太相同。主要不同處,在於煩惱的斷除方法。修道時,斷除煩惱的方法有二種:漸斷與頓斷,漸斷有八十一種。「八十一」這個數字,怎麼來的呢?上次講過,將所要斷除的煩惱由粗而細分為九種,由大大、大中......小中、小小。三界亦分為九:欲界有一個、色界分四個—初禪、二禪、三禪、四禪、無色界分四個—空無邊、識無邊、無所有、非想非非想。九個中各個的煩惱不同。以貪心為例,我們的貪心是欲界裏輪迴中的圓滿,比較是物質上的。初禪的貪心比較細,他們貪的是內心禪定之樂。二禪、三禪、四禪,貪的都是內心上的樂,及與禪定有關係的好環境。這九個各各的貪心不一樣,執我為實有的執著心及所執的對象也不相同。因為執我為實有的執著心不同,當然,由之而生的種種煩惱如貪心、慢心、嫉妒心也就不同。他們各有不同的煩惱,當然也有這些煩惱的來源的根本—無明,也就是執我為實有的執著心。這個執我為實有的無明,九個界又各各不同。這九個各別不同的執著心,可再分為九種,從大大、大中到小小,即欲界的執我為實有之執著心分為九個。初禪的執我為實有之執著心也分為九;如此類推,就有八十一種。貪心也可這樣分成八十一種。但真正斷除時,不需面對貪心,只要面對執我為實有的執著心,貪心就會自然消掉。這八十一種執我為實有之執著心斷除的方法有二—漸斷與頓斷。
頓斷,是欲界、色界、無色界的九個「大大」執著心同時斷除,而後九個「大中」執著心同時斷除,如此類推。可知,頓斷的次第共有九。另一種漸斷,則是先斷除欲界的大大執著心,而後欲界的大中執著心,欲界的九種執著心一一斷除。然後再開始處理初禪的大大,慢慢到小小。然後,二禪的大大到小小。這樣一步步慢慢斷除的方法,即是漸斷。因此,需要漸斷斷除俱生執著心需要八十一次。頓斷斷除俱生執著心時,要斷九次。頓斷最後面,當一斷除小小俱生執著心,之後,就進入聲聞無學道,就解脫了。
到這裡,可能有人會問:既然是頓斷,為什麼不一次把大大執著心到小小執著心斷除呢?無法一次斷除,因為大大本身與大中有差別,剛才說頓斷是把整個從欲界到無色界的對境收攝再一起,然後把它上面的執著心斷除。例如,這個杯子上有補特伽羅無我,這本書上也有補特伽羅無我,我們的心把杯子上的補特伽羅無我不斷修、不斷修,然後斷掉杯子上面執我為實有的執著心。接著再修書本上面的補特伽羅無我,然後斷除書上面的執我為實有的執著心。這樣修,時間要很長。
頓斷不是這樣,而是把從欲界到無色界的整個法,修補特伽羅無我,然後對整個法上面的執實有的執著心就慢慢越來越小,「大大」的部分就會同時斷掉。又如欲界的初禪,它的執實有的執著心,無法同時斷掉,因為它是俱生的,是習氣造作出來的。它的力量必須慢慢有次第地縮小。故無法把大大到小小一次整個斷除。
欲界的九個執著心不可能同時斷掉,但是,從欲界的大大與初禪的大大執著心卻可能同時斷除,為甚麼?因為,在修補特伽羅無我時,對慧根較利者而言,他可以把整個從欲界到無色界的法為修的對境而修補特伽羅無我,故能同時斷掉。
了解聲聞五道的修行次第後,緣覺也是一樣的可以類推,只要把執著心的對境,從「執我為實有」換為「粗品所知障」即可。
以上,講的五道十地,似乎都是別人的事情。那麼,回到自己身上,究竟有沒有可能做到這些呢?答案是肯定會做到的。因為,我們心裡都希望自己要好,這種希求完全不會停、不會斷,所以,一定有機會。因為希求自己一定要好,有時就會遇到一些好的法,就一直修、慢慢地就能做到。比如,我們現在了解了一點點,就會自己練習,慢慢接近往上走的路,如果「我要好」的心一停,就完了。但是我要好的心,永遠不會停。所以,不用怕自己會不會做到剛剛講的五道十地的成果。至於何時做到,就看各自的精進努力了。
 
生:若修的是大乘,那麼聲聞緣覺二者所要斷除的那二種執著心就不必去修嗎?
師:對,不用刻意修,它自然就會斷除。這種看法,經部、有部、唯識、中觀各宗都一樣的。
 
生:為什麼聲聞與緣覺會選擇與大乘菩薩不同的道路?為什麼不發菩提心呢?他們所選的道路,有什麼好處?
師:首先要了解,聲聞緣覺不是菩薩,他們沒有修大乘的道。但是,他們比我們好,而且好很多很多。在對待眾生上,他們也比我們慈悲很多。以聲聞來說,他們也度眾生,不厭其煩地說法,把很多眾生帶到解脫的道路、幫助他們解脫輪迴。比起他們,我們真的差太多太多。因此,我們想像的是,聲聞、緣覺沒有修大乘道,好像我愛執很重、完全不理眾生。事實並非如此。不過,他們心裡真正在「我」與「他」之間選擇時,會選「我」,不會選「他」。但對大乘行者而言,他們對於自「我」很尊重、重視的心,正好倒過來!把愛我的心轉去愛他人,把自己放在最後。當「我」與「他」間必須做選擇時,大乘會選擇他人。
從字面上就可以理解,大乘選擇這樣的道路,也意味著他選擇負擔很大的責任。把眾生的利益,當成自己的事、該盡的責任,這種想法或這種悲心、利他心,我們完全無法想像。以我們現在的悲心、利他心,可能很難抓到他們真正修的是甚麼。因為有時我們會覺得,聲聞緣覺的層次比較低、他們很看重自己、有我愛執,所以,我們不要走那個路,應該直接走大乘道、趕快成佛。我們有這樣想,聲聞、緣覺當然也有想過,他們想的比我們還多,但是,至於能不能做?那就是問題的所在。他們的心無法真正把整個看法和責任都改變,那是很難的。所以,既然無法改變就儘量做,至少自己先出離吧!因此,他們就選了聲聞、緣覺的道路。但是,他們絕不像我們所以為的、完全沒有悲心,事實上,他們的悲心遠遠超過我們的想像。
他們為甚麼選聲聞、緣覺?他們並不是完全沒有想過走成佛的道路,他們心裡也很想成佛,但在真正做時,因為做不到,所以選擇先讓自己出離。
 
生:當斷除細品所知障—執一切法為諦實有,則粗品所知障與執我為實有的無明也會隨之斷除。這表示,這三者之間是有關係的。那麼,若聲聞緣覺行者只斷除煩惱障與粗品所知障,因為最底層的細分還在,會不會再次引發?
師:對聲緣二乘行者而言,雖然更深沉的所知障仍未斷除,但已經無法再生起煩惱障與粗品所知障了。上面和下面雖有關係,但上面拿掉了,會不會再回來?可以說不會了。
 
生:以小乘阿羅漢而言,「四果」要如何區分?
師:四果跟這個又不一樣,四果中前三果是從欲界的角度講。亦即,欲界的修行者斷除欲界的煩惱,從這個角度來講。倘使尚未斷除欲界煩惱,但是已經進入斷除欲界煩惱的續,就是「預流果」。若已開始斷,但尚未斷除掉欲界小部分的煩惱(已斷大和中的六個),但還未整個斷掉—尚有欲界的小大、小中、小小,這個過程,就稱為一來果。「一來」指的是尚有一點點欲界煩惱,所以還得再投生欲界。若把剩餘的最後三個煩惱—有的只剩小小—亦斷除,即是不還果,表示不會再投生於欲界。可是,這並不表示他此生會解脫,他可能會去初禪、二禪等,或者到無色界去。經論中提到不同的詞,比如,在無色界修行的不還果、在初禪天修行的不還果。不還,一定是位在欲界的一個修行者,他不會再來欲界,但不表示已經解脫。所以,若是在初禪、二禪、非想非非想處等整個過程,也都算是「不還果」,因為已不再回到欲界中。斷除了欲界的煩惱,即得不還果。初禪、二禪連無色界的整個煩惱都斷除了,就是阿羅漢,出輪迴了。阿羅漢指的是無學道。由此可知,從不還果到阿羅漢之間,時間很長,只要還有著輪迴中的煩惱,就仍在輪迴中,便尚未解脫、不是阿羅漢。
 
《四圣谛》讲记连载(十·四圣谛融入生活·附录·学修四圣谛的要点) | 雪歌仁波切《四圣谛》讲记连载(八·灭道谛·五道十地) | 雪歌仁波切
Loading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