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ype
status
date
slug
summary
tags
category
icon
password
四聖諦-5
7.0 認識滅諦的四行相
滅諦的四行相是滅、靜、妙、離。先大概解釋一下字面的意思。
7.1 滅行相
滅掉輪迴的苦。
7.2 靜行相
輪迴苦因不在外面,而在內心,把內心的煩惱淨除,才會獲得內心的平靜。滅除輪迴苦的方法,不是短暫的滅除,而是要斷除掉輪迴之因,它的因是煩惱,煩惱讓心不平靜。所以,內心平靜是指斷除掉那些煩惱的意思。
7.3 妙行相
「妙」是很好,很快樂,圓滿。我們想要的一個結果,得到這個果報時,內心很滿足、很圓滿。前面說把輪迴的苦滅掉,滅掉的方法不是短暫滅除,而是從因斷除掉—即靜的意思。當輪迴的因和輪迴都斷除了,是什麼都沒有了嗎?不是!而是什麼都圓滿了。「妙」不只是斷除輪迴的因、脫離痛苦,也證得圓滿的快樂。滅、靜是從反面講,重點是斷除甚麼;妙則是從正面講,重點是證得甚麼。
7.4 離行相
離是穩定的離開、不會退轉的意思。已經證得前面「滅、靜、妙」三者,就不會退轉。
7.5 滅諦四行相的次第
「滅、靜、妙、離」四者是有次第的,要滅除輪迴的苦(滅),如何滅除呢?就要從除輪迴的因斷除(靜)。當那些反面的苦、苦因,都已斷了之後,甚麼都沒有證得嗎?自己證得的是內心完全的圓滿(妙);而這麼好的果報,是不穩定嗎?馬上會退轉嗎?不是!它完全不會退下來(離)。
不斷地思惟集諦,我們會很清楚,輪迴是怎麼出現的,它的因在哪裡?它來自於業。業是怎麼出現的?是由很多煩惱而產生的。煩惱間有甚麼關係?眾多煩惱互為助伴,然後,造了無量無邊的業,讓我們一再地流轉輪迴,非常可怕。但是有一個機會。這些煩惱的中心是無明,無明斷掉就能整個斷掉。要清楚這些道裡,就要思惟集諦。集諦清楚後,要了解四個宗派的見解、也要認識四個宗派所講的無明,然後自己修。修了之後,便能慢慢體會到,自己未來證得解脫是有可能性的。還有,自己證得解脫後有甚麼好處?也要思惟,這樣能更增強希求解脫的心。證得解脫後所得到的種種好處,便是剛才講的滅、靜、妙、離。
要了解「滅靜妙離」,最起碼要懂「有部及經部宗講的無我」。不懂的話,連最粗的無明都無法認出來,也不感覺到「能不能斷除無明」。沒有體會到一些煩惱的話,就無法了解有沒有滅諦、有沒有解脫。先要認得有部、經部所講的無明,然後觀察他們講的「無明」的對境存不存在。然後,根據很多理論去觀察,就知道「無明」的對境是不存在的。總之,至少要了解四個宗派講的無我,否則,雖然心裡想「我要解脫輪迴」,但究竟解脫是什麼、如何解脫卻完全不清楚,這種求解脫的心不就很怪嗎?他對境的「解脫」,並不是解脫,因此,要透過這樣思惟,才會生起正確的求解脫的心。
大家對集諦四個行相清楚了,就不用擔心未來的解脫。它有這樣的功德,至於要不要這些滅諦的功德,就要各位自己好好思惟了。
從了解集諦之後到了解滅諦之間,須要一段路,因為要認識那些無明、然後要生起那些見解,在見解生起之後,馬上就了解滅諦嗎?不可能!要了解滅諦是什麼,必須先了解以甚麼來滅?所要滅的是什麼?必須在心裡生起空性的了知。之後,再看這個空性的了知,能不能斷掉心裡其他煩惱中的那些無明。所以,有能做、所做二方面。要看「『它』能不能斷除那些無明」,首先心裡要有「它」,否則便無法進一步觀察「它」是否能斷除無明。這個「它」並不存在於別人身上,我們無法觀察別人心續上對空性的了知能否斷除煩惱。事實上,我們連別人到底是佛,還是一般眾生都無法判斷,怎麼可能了解他人空性的了知,能否斷除煩惱無明呢?因此,能不能斷除那些無明,是自己心裡對空性的了知。
剛才講到,四個宗派講的空性不一樣,我們最起碼要生起有部及經部「無我」的了知,生起之後要觀察「它」上面所擁有的能力,也就是,要了解自己心裡面了知無我的智慧有甚麼能力?它有沒有能力斷除所有的無明、煩惱?要生起無我的了知,不是那麼容易,需要一段路。生起空性的了知之後,也不會馬上就知道它的能力,必須先透過修,不斷地修,自己慢慢感覺到它的能力很強。真的,自己以前的煩惱已經降低了,也就更相信「它」真的有能力,繼續修下去,未來整個煩惱都能斷除掉。所以集諦了解以後,到了解滅諦中間,有很長的一段路。
了解滅諦的話,舉個例子來說明:比如一個人被大水沖走了,水很大,根本看不到能夠離水上岸,只能游泳、掙扎。後來他抓到一個浮木或樹枝之類的東西,隨著風力、水流,自己也設法朝向離開水域的方向漂,後來他看到一個美麗、安全的地方,心裡很歡喜,就會很努力,用盡力氣爬上岸去。同樣地,我們若知道了自己心裡對「空性」的了知上有甚麼能力,知道自己一定能達到解脫的目標,就會加緊用功。如此,清楚了解滅諦的好處,便會很想朝那個方向走。
四聖諦-6
- 調伏意樂
無始以來,我們時時刻刻都想離苦得樂,但是,直到現在還是沒有找到真正的、圓滿的快樂。不但如此,還一直不斷地在受苦。雖然,心裡一直希求,想離苦得樂,但這個願望總是無法達成。到底是哪裏出錯,使得無始以來離苦得樂的欲求無法達成呢?一定有地方出了問題,這個問題誰清楚?只有釋迦牟尼佛清楚。
釋迦牟尼佛最早也是一個跟我們一樣的凡夫,無始以來一直在受苦。但是,他慢慢地找到了離苦得樂的方法,一步步地修行。經過了三大阿僧祇劫,不但證得了圓滿的樂,也斷除了一切的苦與苦的根本。他清楚地知道這條離苦得樂的道路,所以,他來到世間指導我們。眾生無始以來心心念念希求離苦得樂,但卻總是找不到方法。佛陀告訴我們的方法是什麼呢?他主要講的是四聖諦。所以,佛陀是為了告訴我們真正的、圓滿的離苦得樂的方法,而講了四聖諦。現在要先好好學習佛陀所講的方法,之後,要好好去做、去修四聖諦。這樣,我們也會慢慢遠離痛苦、證得最圓滿的快樂。
8.0 認識道諦的四行相
道諦的四個行相為道、如、行、出。道諦四行相與滅諦四行相有很大的關係。
8.1 道行相
道是滅的方法,是脫離輪迴苦的方法。
8.2 如行相
如是靜的方法。「如」即如法。煩惱是不如法的,它想的都是錯誤的。因此,「如法」指的是斷除煩惱的方法、與煩惱相違的修行,像悲心、了知無常等,就算是如法。
8.3 行行相
行是妙的方法。「行」是行動、做的意思。大家一直在做,在行動,它的目標是甚麼?目標是內心得到「我圓滿了、滿足了,我得到最好的、夠了」的感覺,所以這個行動是「妙」的方法。妙是「圓滿」,是得到這種結果時,心裡感覺自己已經一切圓滿了,因此,「行」指的是達到「妙」的方法。
8.4 出行相
「出」是離的方法。離是穩固的,指的是穩定的、穩固的離開輪迴的方法。這種很穩定的、好的果,是滅諦。而「出」指的是出離輪迴的出,所以,這裡講的「出」是離開的方法,方法是還沒有離開,而「離」,是已經離開,是就果的角度講。一個是方法,一個是結果。
8.5 簡介五道與無明的斷除
以上只是道諦四行相概略地說明;若要真正了解,必須了解聲聞、緣覺及大乘的五道。五道指的是資糧道、加行道、見道、修道、無學道。大略地說,真正斷除無明,是從見道才開始。前面資糧道與加行道,都還未真正對治煩惱障與所知障。見道上面有修道。
8.5.1 見道與修道
見道,是現證空性;在它之前的準備階段就是加行道,加行道的重點在壓伏—非斷除—能取所取上的執著心,在執著心不斷壓伏之後而現證空性。一旦現證空性,則馬上就進入見道。進入見道,同時就可對治遍計執著心,這個能對治遍計執著心、與煩惱作戰的階段,即稱之為「無間道」或無礙道,通過這個階段、戰勝煩惱後,便是解脫道。比喻來說,在一個很大的房子裡,躲了一個小偷。我們進屋把小偷趕出去,這是無間道。小偷離開後,把整個房子重新防護,讓小偷再也無法進來,這是解脫道。這裡的小偷指的是遍計執著心。
見道與修道有甚麼差別?見道時要斷除的是比較粗分的煩惱。以煩惱障來說,分為遍計煩惱與俱生煩惱二種,所有煩惱都可分為這二種。比如,薩迦耶見可分為遍計的與俱生的。貪心、瞋心、我執,也可分為遍計的與俱生的。遍計煩惱與俱生煩惱有甚麼差別?一個比較明顯,比如,我們心裡的執著心或我執很堅固,一直覺得自己很重要、我是獨立存在的,這種想法很堅固,這種堅固,背後有一些理由支持。我們心裡想「我是獨立的」想法裡,其背後有著自以為是的理由,這種是「遍計」。意思是用一些理由或宗派的見解而生起的煩惱。實際上,我們心裡現在有沒有這種煩惱?有!這種煩惱背後心裡有一種煩惱的聰明、煩惱的見解,它用了很多理由,心裡就覺得「我的想法是對的!」很多煩惱都用不正確的理由,自己覺得「我的想法是對的」,這種是遍計煩惱。當真正明確清楚地現證到這些煩惱的理由是錯誤的,那時候,這種遍計煩惱就可以斷除了。因此,見道時就能斷除遍計煩惱。
若背後沒什麼理由,而是很自然地、無始以來就與心同在的,任何時候只要心出現,它就一起存在的這種煩惱,便是俱生煩惱。這種煩惱即使看清楚了,也無法斷除它,要靠很長時間不斷地修,才能慢慢地把這種習氣清除,這是修道時才能斷除掉的俱生煩惱。修道位即十地菩薩,初地、二地......九地,十地菩薩。修道要修很久,才慢慢斷除掉這種煩惱。
前面講的遍計煩惱,如果很清楚看到時,就不見了,因為它是因不正確的理由而產生的。在資糧道與加行道時,雖然已經了解煩惱的理由是不對的,但這種了解不像以眼識看見對境般那麼清楚,在見道時是像眼睛看到般一清二楚。這種現證一看到時,那些依靠理由而生的煩惱就不見了。因此,見道時能斷除的是遍計煩惱;俱生煩惱則是在修道時要斷除。那麼,資糧道與加行道時有沒有辦法斷除煩惱呢?不能,因為,唯有現證之量—現證無我或現證空性—才有斷除煩惱的能力。若還未現證,只是以分別心了知無我或空性,此時的能力不足以對治煩惱。以上是見道與修道的差別。
8.5.2 修道
在見道位之時,無法對治俱生執著心。因為,在見道位時,只是非常清楚地了解空性,但卻還不是透過長時修持、把習氣改掉的階段。透過長時修持,把習氣改掉是在修道位時。在修道位所花的時間非常長,整個修學的目的在於把執著心的習氣整個改掉。俱生執著心是從習氣而產生的,在它背後並沒有任何支持的理由,而是很自然生起的執著心。若是背後有理由支持而生起的執著心,則是遍計執著心。在現證空性,或是對空性非常清楚明白之時,所有遍計背後的理由,隨著理解空性而瓦解,遍計執著心也因此而被消除。
就初地到十地菩薩的修持而言,在初地中,前面百分之九十左右是見道,後面剩下的部分則是修道。首先要了解,為什麼在見道位時,可以稱之為初地菩薩?「地」指的是地位、位階。當離開凡夫位時,便稱為初地。菩薩何時是凡夫?什麼時候開始不再是凡夫?在資糧道、加行道時仍是凡夫,一旦進入見道就不算凡夫,而是聖人,那時,就稱他們為初地菩薩。
再講「修道」,初地裡面也有修道的部分。由初地(大部分是見道,但最後則是修道)及後面的九個,共有十地。他們要斷除的所知障是實執,若以俱生執著心來分類,可分為大大、大中、大小、中大......等九個。這九個如何分配到十地中呢?有的傳承—如色拉寺—的解釋方法,是把最開始的「大大」再分為大大粗與大大細二種;有的傳承則把最末的「小小」分為小小粗與小小細二種。這些分法其實沒甚麼差別。為什麼會分得這麼細呢?正如前述,在修道位要處理的是較難斷除的俱生執著心、習氣,必須由粗而細漸進地改掉。如同在一個黑暗的房間裡,開門處有一盞手電筒往裡面照,剛開始暗暗的,越往裡面就會越亮,黑暗也會越來越少。所以一開始要從大大開始消除,大大之中又有大大粗,然後再大大細,漸次消除。比方說,在初地中修道的階段,一開始會對治大大粗的俱生執著心,初地中前面是見道,後面是修道,之後就是二地。以下,是從第一地到第十地,每一地的最後階段所要對治的所知障。

初地與第二地的差別在於,初地菩薩在最前面修道階段時,是在對治大大粗的俱生執著心—亦即無間道,當斷除了大大粗時即是解脫道,一進入解脫道就進入第二地。所以,初地的最後階段是對治大大粗之俱生執著心,但此時尚未斷除;一旦斷除,同時就進入第二地。
初地中見道、修道都有。初地的甚麼時候可稱為修道呢?即能對治大大粗的執著心時,即稱修道。先對治再斷除,一斷除即登上第二地。見道中的無間道與解脫道,都在初地中。當斷除了遍計執著心,開始要對治俱生執著心時,就進入了修道。因為俱生執著心無法一次整個斷除,所以先從大大粗之俱生執著心開始對治—修道位之無間道,此時雖然已進入修道,但仍在初地中。一旦斷除大大粗之俱生執著心—修道位之解脫道,就進入第二地。為何在開始對治大大粗俱生執著心時稱為修道,斷除了大大粗俱生執著心時稱其進入第二地呢?因為,開始對治俱生執著心是修道時要做的事情,是修正自己的心、改掉自己俱生執著心的習氣,由於所做的事情是修道時的事,所以開始對治大大粗俱生執著心時,便開始稱為修道。當成功斷除大大粗之俱生執著心時,就往上跨一步,進入第二地。
消除執著的方法不好分,只能慢慢地消除。剛開始俱生煩惱很大,慢慢地,它的力量越來越小,這樣的過程就稱為大、中、小。遍計執著心和俱生執著心本身一生起就不一樣。並非遍計執著心會變成俱生執著心。俱生執著心本身只有一個,只是力量越來越小,所以稱為有大、中、小,不是有另外一個東西。其中,大中小的標準為何,佛菩薩很清楚,對我們而言,要很清楚地分判很困難。重點是,它們所指的對境是同一個(執著心),只是執持的力量有由強而弱。大、中、小的例子就好比,一個人的力量很強,不給他吃飯,剛開始有力,後來就越來越虛弱,力量就越小。它是同一個東西,只是它的力量由大變小。
同樣地,二地與三地的差別也是如此。二地最後階段是對治大大細之俱生執著心—無間道,一旦斷除大大細即進入第三地—也可說解脫道。第三地的最後階段是對治大中之俱生執著心—無間道,一旦斷除則進入第四地。以此類推,在第十地的最後階段是對治小小之俱生執著心,一旦斷除小小即進入無學道,就成佛了。因此小小是十地的最後階段。
一進入見道位時,所對治的是遍計執著心—見道之無間道,而後斷除遍計執著心—見道之解脫道。在解脫道時,所修的內容是類似於之前的比喻,把小偷趕走,為了不讓小偷再次進屋,而做的種種防護。解脫道結束後就下座。下座後,化成無量的化身去累積資糧,如布施、度眾生、利益眾生、供養佛菩薩等。之後,當資糧累積圓滿後,又開始修空性。在修空性時,雖然算是在禪修—座上修—但並不算是無間道也不算解脫道。當禪修的力道愈來愈增長,到擁有能對治大大粗俱生執著心之時,便稱為修道。在沒有對治能力之前,則不算修道。同理,一進入解脫道則進入第二地,修完二地解脫道的內容—對治成功後為求堅固而做種種防護—後就下座,之後累積資糧。這部分,未來學《入中論》、《現觀莊嚴論》、《中觀寶鬘論》等,就會清楚十地個別所應累積的資糧是什麼。累積二地應累積的資糧後,又開始上座禪修空性,直到力道強到能對治大大細,則稱為無間道。剛開始禪修,並不是馬上是無間道或解脫道,需要能力達到那個階段才能算。一旦斷除大大細,就進入第三地。這樣的過程,可以一直類推到十地菩薩。
8.5.3 加行道
見道、修道之前,要有資糧道、加行道。加行道的「加行」,是見道的加行。見道可以說是「正行」,因為那時才開始對治煩惱。在對治煩惱的能力尚未出現之前,所做的準備就是「加行」,主要是作現證空性的準備。在現證空性上準備甚麼呢?就是要禪修空性,真正修空性的能力是在加行道開始出現的。能不能現證空性,就要看是否具備禪修空性的能力。也就是說,一定要具備修空性的止觀雙運。有這個能力,才可進入加行。沒有這個能力,則無法做現證空性的準備。為了現證空性,先要有修空性的止觀雙運。所以,證得止觀雙運之修空性的了知,與進入加行道,是同時的。一旦證得空性的止觀雙運,就算是進入了加行道。
加行道有四個階段—煖、頂、忍、世第一法。之前提過,加行道是為了現證空性而做準備。那麼,什麼是修空性?就是要想,所有的法是無實有、不可執著。而所有的法可分為所緣境與有境(能作者)二種。是執著心「有境」(能作)上的執著心較強?還是「所緣境」上的執著心較強?當然是有境上的執著心較強,相對來說,有境上的空性比較難修,所緣境上的空性比較容易修。在「忍、世第一法」階段主要修的是在有境上的空性,把有境上的執著心降低。不是「對治」而是「降低」,因為若執著心太強便無法現證空性,所以要先降低執著心。至於前面「煖、頂」的階段,要降低的則是所緣境上的執著心。
唯識宗講「能取(有境)所取(對境)」二空,若以唯識宗的名詞,也可以說「能取執著心」與「所取執著心」。這二種執著心做比較的話,我們自己觀察,好像東西(所取)是比較可以捨掉,但自己、「我」(能取)就無法捨棄掉,因此,「能取」上的執著心較強,要降低它比較難;「所取」上的執著心比較沒那麼強,比較容易降低。所以,加行道前面「煖、頂」是要降低「所取執著心」的階段,後面「忍、世第一法」是要降低「能取執著心」的階段。
「所取」的法分兩種:輪迴中所取的法、解脫上所取的法。此二者,何者執著心較強?對加行道的修行者而言,輪迴裡所取法上面的執著心比較容易降低,解脫的所取法上的執著心就比較難降低。在加行道煖位,對輪迴裡所取法上的執著心要降低,加行道頂位是解脫所取法上的執著心要降低。一些經論中會將輪迴中所取的法分為苦諦集諦,解脫上所取的法,分為滅諦道諦。以上是「煖」「頂」階段。
接下來是「忍」「世第一法」,這二者是能取的法上面的執著心要降低的階段,「能取」的法分二類。心想一個法—對境—時,會將對境想成二種,有的法是實有、有的法是非實有—即施設有。所有的法都可包含在實有與假有中,若不是實有則就是假有,不是假有則就是實有。因此,可以把心分成二類:所執的境是實有之心、所執之境為假有之心。比如,看鏡中自己影子的心,或自己想自己的心,此二者心的對境不一樣。前者能取之心較弱,後者能取之心較強。心認為對境是實有的話,執著心較弱,故容易降低。心認為對境是非實有—即施設有—的執著心較強,故不容易降低。
要了解其中的原因,必須先了解何為實有與假有。在有部、經部解釋「補特伽羅無我」時,都分為粗、細二種補特伽羅無我。細的補特伽羅無我指的是補特伽羅實質有空。這裡講的「實有」,也就是「實質有」。在我們的內心裡,有著認為自己是實質有的執著心,這個執著心,就是執實有的能取。當修行愈來愈好、已了解補特伽羅無我,便有能力辨認自己不是實有,而是假有。此時,這種心就是執假有的能取。這麼說來,執假有的能取是正確的,是行者要修、要生起的心。而執實有的能取,則是要斷除的心。這兩個要分清楚,一個是要斷除的執著心,一個是了知假有的心。相較之下,哪一種執著心比較難處理?執假有的。因為這是要生起的,要修的。這二種心上的執著,比較難處理的是執假有之能取上的執著心,因為,它是要修的、要生起的。當明白這種心是要修要生起之時,在其上所生起的執著心就會比較強。不要搞錯,這不是我執。我執上面的執著心及了知假有上面的執著心兩種。這兩種當中,我執上面的執著心是比較好處理的。
在「忍」位時,要降低的是能取上的執著心,甚麼樣的能取心呢?認為對境是實有的這種能取的執著心。在「世第一法」時,要降低的是能取之心,是認為對境是施設有的執著心,這種執著心比較難降低。總之,在加行道第三階段忍位時,要壓伏的是執實有之能取上的執著心;在世第一法時要壓伏的是執假有之能取上的執著心。
有一點不要誤會,說到能取上面的執著心,能取本身是有境,所以執著心看到能取有二種,有的是看到對境實有,有的是對境施設有。對前者的執著心較弱,對後者執著心較強。以上是煖、頂、忍、世第一法。
整個來說,當降低了所有的能取所取、一切法的執著心降下來,結果就可現證空性。沒有降下來對一切法的執著心,就無法現證空性。以上是加行道的過程,「加行」是準備要現證空性,準備甚麼呢?就是要把那些執著心降下來。
8.5.4 資糧道
加行道前面是資糧道。由於並不是修空性的加行,因此,對資糧道的行者而言,修空性並不是那麼重要,重點在於累積資糧。相對來說,對加行道行者而言,修空性比較重要。資糧道分為小、中、大三品。資糧道大品的行者會證得「法流定」,這是一種「所有聽到的法,都會記得」的能力。資糧道中品是不會退步,已發的出離心、菩提心、悲心、慈心等不會退步。這是累積資糧、方便的部分。在小乘資糧道中品時,那些想解脫輪迴的出離心不會退步。一進入資糧道,就算是資糧道小品。怎麼樣算是入資糧道呢?小乘的話,無造作出離心一生起時,就進入小乘的資糧道。大乘的話,無造作菩提心一生起,即進入大乘的資糧道。
8.5.5 無學道
至於無學道,是指已斷除整個俱生執著心。若是小乘行者,在無學道之後,因為已脫離輪迴了,便會在好幾百劫的時間裡,享受脫離輪迴的快樂。對修大乘的行者來說,這是一個很大的障礙。而大乘行者在無學道時就成佛。以上是大乘的五道。
生:實質有與施設有是否相違?若是相違,為何還需要對施設有修空性?
師:二者是相違的。「實質有」與「施設有」不一樣,要弄清楚它們的區分。比如,我們的心是實質有,「我」這個補特伽羅是「施設有」,所以實質有與施設有不一樣。「實質有」是一個可以直接稱它一個名稱的東西。實際上,「補特伽羅我」是在五蘊的聚合上,安立一個名稱,這種就是施設有。所以,施設有與實質有不一樣。
生:以大乘行者而言,到哪一道才有不再退轉為小乘的把握?
師:資糧道中品。
生:什麼是累積資糧?
師:為了成就未來佛的色身的因而做的,即稱為累積資糧。對這個觀念裡,一般的講法與辯經的講法有些不同。一般的講法是,佛是一個補特伽羅。在辯經時,就提出經論上講佛不一定是補特伽羅,法身也是佛,自性身也是佛。比如佛的大姆指也是佛,但大拇指並不是補特伽羅。經論中,把佛身分為四種,其中色身有二個—報身與化身、法身中二個—有智慧法身與自性法身,這些都算是佛。為了成就佛的色身而做的各種善行,就是資糧。
生:何謂無造作的菩提心?
師:「無造作」的意思,是不必再辛苦地思惟,不必靠慢慢思惟才能生起菩提心,而是自然就在心中生起。一天二十四小時,心裡的菩提心都自然地生起,就是無造作菩提心。一旦證得無造作菩提心,同時就進入了資糧道小品。以譬喻來說,資糧道小品的菩提心像「大地」一樣,是所有以後會生起的菩提心的根。
第一種菩提心主要是希求的心所,《俱舍論》講跟著心王出現的有十個心所,希求成佛的「欲心所」加強。這個欲是未來加行道、見道、修道等,所有都要修菩提心。菩提心會不會很強?會不會成功?要看第一個「欲心所」的強弱。因此,在資糧道小品時,主修的是「欲」,一直加強自己想成佛之欲求。資糧道中品時的菩提心,以金子的穩固不變為喻,主修的是「想心所」,心裡一直想,在「想心所」上面加強,到圓滿時,就完全不會退轉了。資糧道大品時,以秋天的月亮為喻,意思是它很乾淨,主修的是「增上意樂」—七因果教授中,在菩提心之前的那個步驟,一直加強增上意樂到圓滿時,便如秋月般清淨,完全不會被自利的想法染污,心很乾淨、很願意去利益他人。
- 作者:愿觉 འཇིགས་མེད་རྡོ་རྗེ། JigmeDorje
- 链接:https://yuanjuebd.top/article/ssdjjlz8
- 声明:本文采用 CC BY-NC-SA 4.0 许可协议,转载请注明出处。
相关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