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ype
status
date
slug
summary
tags
category
icon
password

四聖諦 -7

9.0 將四聖諦落實於生活中

四聖諦已大概講完了。大家在筆記本上寫的和學的是比較細的部分,在生活上大概很難用得上。一方面是工作太忙,沒時間思惟。但若略加思惟,苦諦與集諦應該跟心裡「我不要」、「我不喜歡」的想法連結;滅諦、道諦則與「我要」、「我喜歡」連結。若能保持這樣的感受和希求,與四聖諦連接、重視四聖諦的觀念,並種下修行的希求心,這是很重要的。學佛或修行佛法,要從內心感覺:好像生命要做些甚麼?找尋我要的是甚麼?要從這裡,種下希求佛法的心,不然學佛或修法,只是找個好玩的東西、或讓生命中多些快樂,找個有趣的東西而已。這並不是生命中必須要做的。在生命中,找個快樂的東西玩,開心一下,並非生命中要做的事。如果只是這樣來修學佛法,還是無法跟學佛或修行佛法沾上邊,因為真正重要的沒有種到心裡。要在心中種下佛法的根,平常就要將「我要」、「我來世上我就是要這個」,將這個感受與佛法連結。這樣作,一定會有幫助。釋迦牟尼佛初次講法就講四聖諦的原因應該就在此。佛法要從自己的希求—將我要的希求心和佛法連接,這是很重要的。
平常就要自問:我來世間幾次了?算一算應該很多次了!來那麼多次的目標是我要甚麼?好像這個我要永遠沒停過。這就表示我們要的是一種圓滿、永遠不會變化的快樂。這種希求不會停止,意思是,我們想要的是一種能夠永遠滿足,不會變化的樂。還沒找到這個,所以這種希求心不會停。但是我們已多次來到世間,可以說,在輪迴的法中找不到我們想要的,所以才不會滿足、不圓滿。也就是,在輪迴中,我們找不到可以讓自己滿足或依靠的快樂。從「我要」、「永遠不滿足」中,要了解到我要的其實是「能圓滿的快樂」。其實心的本性就有這種不停、不滿足的希求心,只是自己認不清楚而已。所以,必須要了解心的本質,心的本質中都有這種希求,也就是以前說過的「如來藏」。這種不滿足的希求心其實很好,有這個,我們才會改變。這種想要圓滿快樂的心,是我們自己不清楚,總是在輪迴中執著「我要」而已。從無始以來至今,我們無數次來到世間,總是在找尋,還是沒能抓到可依靠的法。所以釋迦牟尼佛說,在苦諦的法中,怎麼可能找到能依靠的法?世界上七十幾億人中,無始以來到現在,沒有人能從輪迴的法中找到能圓滿的法。自己也一樣,從無始到現在,也沒能找到圓滿的快樂。
平常做事情時,會出現我要做這個、我要那個、我這生的目標等的希求心。當這種希求心出現時,可利用這個機會,把它連接到我要的圓滿快樂、我要解脫,我要離開輪迴,我要離開的是由無明到解脫整個因和果都斷掉的。如果平常看到一個想要的東西時,心裡就要馬上連結上—我要的應該不是這樣,我要的是要圓滿的、永不變化的快樂。自己每次看到、想到希求的東西時,心裡要將「我要」的這個感受連結到「我要的是圓滿的快樂」,這就是和滅諦、道諦做連接。我要的是解脫圓滿的快樂,連它的因也是我要的,這就是道諦。如此慢慢連接,執著心也會降低,從這種執著心所造的惡業也會減少。
當生起「我要」的念頭時,就要連接到「我要的是圓滿的快樂」。先如此思惟,接著再想,我是否只看到眼前現世的東西?在這上面產生希求是錯誤的。不是東西有錯,而是我在對境(客體)上所生起的執著心是錯誤的。若要解脫,就要捨棄在眼前現世的法上的執著心。我一直在對境上生起執著心,所以我才會一直輪迴。我從未如此想—只在對境上生起執著心,再由此產生許多煩惱,又造了很多惡業,才無法證得圓滿的快樂。我要的若是圓滿快樂,這種執著心就必須捨棄,我不要的就是這些。當心裡生起的執著心、和煩惱時,其實也會傷害到周遭的人,也因此造了惡業,所以這生的苦和來生的苦才會讓我們在輪迴中不斷輪轉,所以要從這裡,找到這是我不要的。
平常當我們心裡生起:「我不要這個東西、我不要這個人」的想法時,就必須如前所說,因為我們已知我真正不想要的是甚麼了。所以這種心理生起時,要知道我不要的並非是這個對境或這個人,而是對那個人上面的那種「討厭」的心態,這才是我不要的。所以當心裏生起「我不要」的想法時,就要連結剛剛講的「我要的是什麼」。要知道「我不要」的是「執著心」,而不是不要「對境」。因此「不要」當中有集諦和苦諦,連接集諦和苦諦時就要連接到「我不要」。這樣就容易將四聖諦落實到生活當中時,就要用「我不要」或「我要」的這種方法來做連接。以上就是如何將四聖諦與生活做連接的方法。

10.0 迴向

如是以我所集諸善業,利益一切聖教與眾生, 特於至尊洛桑札巴之,聖教心要恒常令顯揚。
願消三障諸煩惱,願得智慧真明了, 普願罪障悉消除,世世常行菩薩道。

附錄一:勸修釋迦心咒

在台灣,持誦釋迦心咒的人好像並不多。剛才我曾提到,世尊是在千佛中願意來到這個世間幫助我們的人,佛教所有的法,都是從他傳下來。但我們持其它的咒語,卻很少感念他的。這是不是有點怪呢?接下來,我想帶著大家唸釋迦心咒。但心裡不可以視為「傳」心咒,有沒有「傳」給大家釋迦心咒?是你們以後決定的。在你們把我當上師之後,就可以算是「傳」,但在沒有把我當上師之前,我會大概介紹一下如何唸釋迦心咒,它的解釋如何?唸的時候如何觀想?以及用什麼樣的心態來唸,你們就學一學。
請先跟著我唸三遍釋迦心咒:嗡牟尼牟尼嘛哈牟尼耶梭哈

1.0 釋迦咒的意義

接下來解釋咒語的意思。「嗡」字的發音中,同時有「啊、喔、嘛」三個音,這三個音合在一起代表著佛陀的身、語、意,及我們的身、語、意。從佛陀的身語意,給予我們身語意的加持,他的身語意加持到我們的身語意的意思。當唸「嗡」這個音時,就像是在呼喚、請求佛的身功德語功德意的功德的加持。
「牟尼」:這裡有三個「牟尼」,牟尼是「度」或「贏」之意。你們有沒有聽過一些藏人的名字「圖登」?其中「圖」是釋迦牟尼,「登」是他的教法。我們稱世尊為「圖巴」,「圖」的意思是度眾生或戰勝煩惱、戰勝業障、一切障礙。
三個「牟尼」,三個牟尼有三個不同對境。第一個牟尼的對境是:粗猛的我們世間都可以看得到的貪瞋等煩惱,這些粗猛煩惱,是佛教與外道修行共通的、短期可以斷除的煩惱,故不一定需要佛教的方法,例如皈依發心才能斷除,比如佛教的禪宗、外道的神通。有些定力很好的人,外表看起來,他們似乎完全沒有煩惱的樣子,若對佛法的認識不深,我們會認識錯誤,以為他可能是阿羅漢,修行很棒。先不談下輩子如何或斷除輪迴,我們一般得到的粗猛煩惱,例如那個人瞋心很強,這個人貪心很強,忌妒心很強等,要斷除這些煩惱不一定要靠佛法,外道的方法也可以暫時斷除那些煩惱。這種煩惱是第一個牟尼的對境。
陳那論師著的《集量論》的書首禮讚中,讚嘆佛陀的二種法身—智慧法身與自性法身。智慧法身是佛陀心續的功德,這部分可分為三:了解無我、了解空性、圓滿了解空性。自性法身是佛陀心續斷除煩惱的部分也有三:佛教與外道共通的可以斷除的那些煩惱、解脫(獲得阿羅漢果位時可以斷除的那些煩惱,佛也斷除了)、佛(斷除阿羅漢果位到成佛的過程中所尚未斷除的,如我愛執、所知障)。所以,要斷除的煩惱有三。首先,一般不需學佛,外道也可以斷除的那些煩惱。其次,一定需要佛法,但不需要大乘法,才能斷除的煩惱。第三種是一定要靠大乘佛法,否則完全無法斷除的我愛執及所知障。
第一個牟尼要斷除的是粗的,大家都看得到的,共外道的那些煩惱。第二個牟尼要清掉的煩惱是第二階段小乘的我執,人我執。第三個嘛哈牟尼是大乘法才能斷除的那些障礙。清除這三個障礙是有次第的,所以說,牟尼牟尼嘛哈牟尼。
「耶」:為了前面講的這三個。「唆哈」:請您開心地接受我的祈求。咒語裡常都有「唆哈」這個字。所以「牟尼、牟尼、嘛哈牟尼耶、唆哈」的意思就可以知道了。
「嗡」代表我們的身語意,與第一個「牟尼」的對境有關的,是我自己身語意中,與外道共的那些煩惱。與第二個「牟尼」的對境有關的,是我的身語意中,小乘可以斷掉的那些煩惱。與第三個「嘛哈牟尼」的對境有關的,是我自己身語意中,大乘法才可以斷除的那些煩惱、障礙。由以上煩惱造作出來的身語意,需要改變,所以「嗡」與下面的「牟尼」「牟尼」也可以連結,是有關係的。「嗡」是簡略的表示,你的身語意要加持我的身語意,我的身語意要改變。
要怎麼改變呢?第一個「牟尼」,要改變粗猛的煩惱,以及與此煩惱有關的身語意。第二個「牟尼」要清除掉小乘法能對治的我,以及由我推動所造作出來的身語意。第三個「嘛哈牟尼」時,要改變,要清除唯大乘法才能對治的我愛執及所知障,以及由我愛執及所知障推動所造作出來的身語意。為了以上,我的這些希求,請求您慈悲地接受。

2.0 如何修持此咒

當念「牟尼、牟尼、嘛哈牟尼耶、唆哈」時,一方面感念佛陀的恩德,一方面思惟剛才講的意思。這樣,對我們一定能有很大的幫助。因為,世尊是特別來世間救我們這些末法時期的眾生。以前,一位西藏修行者,完全無法生起證悟,一直卡在那裏,於是他去請教他的上師。上師跟他說,「你的皈依境裡,少了一個人,那個人是小時候教過他藏文發音的女士,所以完全沒有生起證悟。」因為人家都看不起她,西藏社會裡,男女有很大的差別。男眾修行人,不可能禮拜婦女。此外,他現在修行很棒,講經說法都很行,而且小時候,可能附近鄰居也會教他發音。所以,他沒有想到小時候對他有幫助的這個人,因此皈依境裡少了她,因而沒有生起證悟。
像這樣,缺少對小時候教拼音的老師的感恩,就無法生起證悟;那麼,若我們少了對世尊的感恩,不用說,證悟肯定生不起來,釋迦牟尼的恩德是最大的。因此,我們在念釋迦心咒時,心裡要一直念著他的恩德。釋迦牟尼佛的咒語一定要念。
 
生:釋迦心咒「最少」要持多少?
師:我們閉關,要到什麼時候才算圓滿,才算達到目的?儀軌裡有講,見到釋迦牟尼佛就算達到目的了。所以,念釋迦心咒,當親見世尊時,就不必再唸。當然,現在閉關要親見釋迦牟尼佛或本尊,才算圓滿的話,那麼,閉關要甚麼時候才能結束呢?所以我們起碼會訂一個數量,比如十萬遍。以前有人唸了十萬遍就見到了。真正的果是要見到世尊。若問我有沒有見過?當然沒有,所以我到現在都還在持續著持咒。
釋迦心咒一定要唸的,數量上,最起碼要十萬遍。比如,若從今天開始不可以斷,每天至少一遍,如此地累積計算下去。若中間間斷了,就要重新計算。當然,若每天能一萬遍,累積十萬遍是很快的。若覺得自己的修行有卡住,也許就是少了對世尊的感恩。今天,大家一起若在心裡,答應要好好念釋迦心咒的話,由於世尊隨時都看得到我們,他的心裡一定會很高興、會給我們加持。
就像受皈依戒一樣,我們「答應」的時候,也有一個好處,佛菩薩們都會高興。高興的當下,我們會一直做。有「答應」做與沒有「答應」做,有很大的差別。答應一方面是聽佛菩薩的話,願意依著他們的想法去做。若沒有承諾只是去做,這件事就只是我們個人的事。答應之後,去做這件事,就有「我聽他的話,按著他的想法做」的功德。
若用這種方式持釋迦心咒,可以配合與釋迦牟尼佛的生日或成道日等有關的節日來承諾比較好,就好像送一個人生日禮物,他會比較高興一樣,平常給他禮物他可能比較無所謂。所以,配合世尊生日等有關的紀念日來發願、承諾,比較好,就像在好日子,受菩薩戒一樣。那也是很大、很殊勝的供養。

附錄二:宗喀巴大師傳記

宗喀巴大師,是文殊菩薩、觀世音菩薩、彌勒佛、蓮花生大師等許多佛菩薩的總集。以後,當了解佛是如何成佛時,就會了解諸佛的本性為一。由於他們完全沒有分別心、通達諸法,當一尊佛在想要幫助一個眾生時,(這個用詞也有點怪,可以說,諸佛根本不需要再去「想」要幫助眾生,因為那已是非常自然的心續了)其他的佛一定也同時在想著此事。當講諸佛本性為一時,有這樣的意思。
在《文殊根本續》中,佛陀告訴文殊菩薩,「在我涅槃之後,你要以凡夫的相貌,將我的法弘傳下去。到時,你的寺院的名字是『甘丹』,位置是在西藏。」續中也提到在末法時期,在藏地會出現文殊菩薩的化身,如同第二佛般地弘揚佛法,經文裡甚至連宗大師的名諱「洛桑」都直接指出來,真是非常不可思議。在《廣論》祈請文裡有提到「虛空法幢」,這是一位常常能與金剛手菩薩直接對話的大成就者,虛空法幢問金剛手菩薩:「現在出現的那位很有名的宗喀巴大師,他已經成佛了嗎?或的成就到底如何?」金剛手菩薩說:「別說是你,連我,都無法想像宗喀巴大師的成就到底是如何,因為他的證量成就太高,是我無法想像的。」
宗大師三歲時,便有一位修行人到他家裡去跟宗大師的父母說:請把這個孩子交給我。這位修行人是修大威德金剛的大成就者,能常常在夢中見到大威德金剛。有一回,大威德金剛在夢裡跟他說:「若你真正想見到我,那麼,明年某某時,我會在某某地方出現。若你真的想見到我,就要能認出我來。」這個地方,即是宗大師出生的地方,而某某時,即是宗大師降生的時間,因此,可以說宗大師即是大威德金剛的化身。
在許多經論中都提到宗大師是一個如何難以思議的大成就者,而這些經論也不是隨便寫寫的,比如宗大師的弟子賈曹杰大師,他不是一個隨便就信服別人的人,在與宗大師見面之時,他是先跟宗大師辯經,檢驗宗大師的程度,真正發現宗大師了不起之後,才跟著宗大師學習。因此,他們在寫宗大師的功德時,完全不會以誇張的方式來描述。
宗大師於西元1357年出生於青海,三歲時就開始受五戒,在十七歲之前一直跟著那位修大威德金剛的大成就者,背了許多如《慈氏五論》等大經論。十七歲時開始動身到拉薩,路途中學藏醫,學到後來,所有的醫生都對他讚嘆不已,宗大師也在那時寫了一部醫療著作,其中所寫的醫療方法,讓當時的醫生嘆為觀止,由此可見宗大師的智慧有多高。而後進入一間寺院學《般若經》,十九歲時通過該寺院的考試,獲得就像後來的「格西」(這個名稱在當時尚未有)的最高地位。之後,宗大師遍訪名師,精通中觀、戒律、因明、《釋量論》等,隨著辯經的攻無不克,宗大師的名氣也愈來愈響亮。
二十五歲時,宗大師遇到喇嘛烏瑪巴。喇嘛烏瑪巴是宗大師的老師,也可以說是宗大師的「翻譯」,因為喇嘛烏瑪巴可以常常親見文殊菩薩,因此,當宗大師有問題時,便透過喇嘛烏瑪巴向文殊菩薩請益。那時,宗大師還無法隨時與文殊菩薩說話。
事實上,從宗大師七歲開始,便已親見大威德金剛、文殊菩薩、阿底峽尊者等,這些,在《宗大師密集讚頌》中都有清楚說明,台中阿底峽中心已經把這個讚頌整理好了,各位若能唸誦是很好的。宗大師二十七歲時,把整個大藏經中佛講的三百多本經論都做了研究,這真的是很了不起。三十六歲起開始閉關,出關後,宗大師請人塑了一尊非常大的彌勒佛像。四十六歲時,宗大師著《廣論》,四十九歲時著《密宗道次第廣論》,五十三歲時建立甘丹寺,六十三歲(1419年)時圓寂。只活到這個年紀就圓寂,我想,宗大師為了弘揚佛法一定很辛苦,耗損很多體力,所以無法很長夀。

附:学修四圣谛的要点

入門的課程中第一個是四聖諦,原因是如果沒有從四聖諦開始介紹,沒有依這個次第來認識佛法,會有很多缺點。什麼樣有缺點呢?第一是學佛會變成一種迷信,若是這樣,就是個很大的錯誤。學習佛法時,必須以智慧或邏輯來觀察,做非常深入地思考。世尊經三大阿僧祇劫那麼長期地辛苦、累積資糧,最後成佛。在成佛之後,他開示的第一個法就是四聖諦,講《三轉法輪經》。他的用意是學佛的人必須從四聖諦下手。我們學習的第一個課是四聖諦,這表示我們有依釋迦牟尼佛指導而學習。另外,在道次第裡,宗大師也有開示,從四聖諦開始學習是最殊勝的,要大家用這個方式來學。
四聖諦開示的是,佛法必須要與離苦得樂的追求連接。若沒有連接,學習跟自己的離苦得樂沒有關係,學習時就不會那麼精進。若跟離苦得樂互相連接,肯定會非常重視,因我們對自己的離苦得樂是最重視的。以四聖諦的方式學習佛法,把自己離苦得樂的追求與佛法的學習連在一起,有這樣的意義。若沒有這樣的學習,就會變成在佛法上無法真正的精進。剛剛講的這些是,如果沒有從四聖諦學習的話,會有什麼樣的過患。
總之,若沒有這樣學習的話,第一,會變成迷信。第二,就變成沒有依照世尊開示的次第來學習。第三,自己學習時就不會那麼精進。
反過來,若從四聖諦下手的話,會有什麼好處呢?第一,不會迷信,會更進一步用邏輯推理的方式來學習佛法,就會愈學愈有智慧。真正認識世尊的法,世尊的法是一個量語,是量士夫講的量語,所以,學習時也是要用邏輯來學習。世尊曾開示,不要用世尊是導師的角度而來拜他,一定要好好觀察,深入地思考,而後再做學習。世尊有做這樣的開示,所以若用四聖諦的角度學習,必須要做到這樣。
四聖諦是個隱蔽法,不是極隱蔽法,也不是現前法。因為它不是極隱蔽法,所以不可以用引經論的方式學習。因為它不是現前法,也不可以用眼前所看到的東西來判斷,頭腦一定要思考推理。總之,四聖諦的道理,必須要靠邏輯推理才能理解。從四聖諦的角度學習時,必須要依邏輯的學習方式,如此就完全有依照世尊開示的方法來學習。
從四聖諦的開示來學習的話,就有按照世尊開示的次第來學習,是釋迦牟尼佛真正的弟子,有按照世尊開示的次第來學。透過四聖諦來學習,一定會常常思考自己的離苦得樂的追求。常常這樣思考,依此來學習佛法,會一直持續地精進,因自己離苦得樂的追求跟佛法的學習連在一起時,就會精進地學習,會有這些好處。以上是為什麼要透過四聖諦學習的原因,以及若沒有這樣學習,會有什麼過患。

1.四聖諦的內容介紹

四聖諦第一個階段說明它是什麼,苦諦,集諦,滅諦,道諦。這四個後面都有「諦」字,表示苦諦是真正的苦,集諦是真正的苦因,滅諦是真正沒有苦,真正的快樂,道諦是真正可以到達奇妙果位的道。為何用「諦」這個字呢?因為我們沒有認識真正的苦,苦因,快樂及能到達無上快樂之道。所以世尊用這個字,強調它的正確性。眾生盲目看不到真相,因此,佛一再用這個詞。四聖諦的法是小乘大乘共同學的,世尊的法也以四聖諦來安立,所以它很重要。

2.四聖諦的作用

四聖諦有何作用呢?世尊開示時是為離苦得樂,他關心我們離苦得樂的方法,所以開示四聖諦。所以它的作用是認識究竟的離苦得樂的方法。若依這個方法實修,可以到達它的目標。

3.學習時的注意事項

四聖諦,要怎麼學?如何認識呢?學的時候要這麼想,世尊當初開示四聖諦時,用「諦」這個字有什麼意思呢?實相跟表相差距很大,眾生對實相看不清楚,以表相而有無明。那麼,那一個是實相?那一個是表相呢?什麼是樂?什麼是樂的因?什麼是苦?什麼是苦的因?我們搞不清楚什麼是實相,什麼是表相。不清楚樂的表相跟實相、樂因的表相跟實相、苦的表相跟實相、苦因的表相跟實相,雖然無始以來一直為離苦得樂而努力,但一直沒有達到自己所追求的結果。原因在於樂跟苦及這兩個的因,於此四者的實相—實際上是怎麼一回事—完全沒有認識清楚。因為這個緣故,世尊特別用「諦」—苦諦、集諦、滅諦、道諦。「諦」的意思就是這樣。
同時要注意,我們平常對樂、樂因、苦、苦因,認識的只是表相,現在學習是為了認識它們實際的樣子。還有,果的苦諦靠集諦,果的滅諦靠道諦,所依靠的兩個因都是在心上說的—集諦是在心中說的,道諦也是在心中說的。苦、苦的因都是心裡的東西,究竟的解脫或佛果的樂,及樂真正的因或來源,也是內心的證量—道。要注意,不論是樂或是苦,一切都是由心這邊出來的。從內心出來的就是第六意識那裡來的,而非來自五根識。
學習時,應特別認出來第六意識中苦的因—煩惱,然後對治它。內心的愛、智慧、慈悲是樂的因—道,要特別重視它。之前說過,修學佛法要重視內心—第六意識。如何令精神方面達到最高的樂,一切都要靠內心的改變,由此而得到無上、不可思議樂的果位。可以達到樂的果位的方法就是叫佛法,學佛一定要有這樣的認識。不要覺得第六意識根本不重要,五根識才重要,要吃得好、穿得好,看到的要美好、漂亮,聽到要很舒服、好聽。若追求的是這些的話,根本就無法修四聖諦。我們的問題都放在外面,一直從外面找解決方法,沒有當成是內心的問題,因此永遠不會解決,不可能會解決,所以一直會痛苦。現在講苦集滅道,苦諦靠集諦,滅諦靠道諦,都是靠內心。集諦與道諦都是以內心為主。
四聖諦講的都是第六意識,從這裡有苦諦、滅諦。學習四聖諦時,對於五根識接觸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產生的樂,要有那是不可靠的認識。第六意識這裡產生的,才是最究竟的改變,從這裡可以達成無上的樂。無間地獄那麼可怕的地獄是從這裡出現的,要改變的主要是第六意識。修學四聖諦時,必須要有這種的觀念。
另外要注意的是,對治內心的煩惱—集諦—時,如何認識它、對治它?必須要讀各種書,不同的都要看。如法稱論師於《釋量論》第二品講四聖諦,裡面就講得非常殊勝。其他如《廣論》,《三轉法輪經》及別的講四聖諦的經。小乘佛教徒也解釋四聖諦,這也必須讀。當然,大乘的《集論》也要看,因為它把四聖諦講得蠻細的。看的時候,不只是看文字,還要與心結合。如我們內心有各式各樣的煩惱,應對照著書本來看。要認識煩惱那一個重,那一個輕?生起次第為何等。
要特別注意,苦諦中有行苦,就是美滿的裡面都充滿著苦諦與集諦,這個還可以與生活經驗對照。滅諦道諦就很遙遠,比較無法對照。對於苦諦與集諦,應一邊看經論,一邊看自己。滅諦及道諦就是將來的可能性,因為苦諦與集諦有因果關係,因能斷,果就能斷。從因能斷的可能性,就可以看到滅諦及道諦。各位一邊要看經論,一邊要配合自己的經驗,二者應配合起來認識。
而後用各種方法。試試這個方法有沒有對治到、有沒有發生作用?要用這樣的角度來學習,觀察煩惱去除的話,會不會真的去除苦?心中愛、智慧出現的當下,會不會真的有一種樂?自己要嘗試,書中講到的如何生起愛心,愛心生起時,內心是否真的生起一種平靜、滿足、舒服的感覺?有沒有這些樂?必須研究與試驗,學習時要由這種角度來學。譬如對治貪心、瞋心,閱讀一下《入行論》等書,其中講到怎麼生起無常、無我、空性、慈心、悲心這些觀念或想法。如何令這些心生起?生起後,內心有沒有產生平靜或快樂之感?這些都要研究。
佛法一直講苦,剛開始學佛時,苦諦與集諦講多時,可能就逃跑了。我們或許想在佛法中找快樂,沒想到入了佛法後竟然更多痛苦,所以便逃跑不學了。這時要注意,受苦的原因是什麼?因為沒有認識它是苦。因為沒有認,所以太執著,最後認出苦的時候,已來不及,那時才有苦。倘使本來就認了,就不會有苦。
輪迴裡面不論是內心或外面,不論如何圓滿,一定有利有弊,沒有只有利沒有弊的事。從另一角度說,利有多高,弊就有多重。如父母親對小孩愛有多深,苦就有多深。一樣,輪迴裡的圓滿,愈是享受愈是愛的話,就愈痛苦。輪迴就是這樣,這點若都不認識,以為它是圓滿的,可以一直享受,其實輪迴中不可能有這種事,結果我們就一直痛苦。
若按著四聖諦,我們的問題就解決了,滅諦與道諦是樂,它們根本沒有弊,完全是正面的。它的樂沒有瑕疵,又堅固,力量會一直增長,如菩提心的樂,空正見的樂,不可能跟它同在的有一個苦,所以解脫道的樂完全沒有負面作用。這種樂完全不會失敗,後面不會發現它是不對的。但是輪迴的圓滿,後面一定會有這個問題。學了四聖諦,要明白它教我們圓滿的樂及其樂因。
我們以為問題都在外面,透過四聖諦我們明白問題都在內心,由四聖諦我們知道如何調心。有的人學了苦諦便學不下去了,這點也應認識,由於沒有認清真相,因此後面的苦會增加。現在準確地認識苦,將來苦一定會減少,要了解這點。不錯,會正確地認識苦,後面的苦感就不會那麼大。能減少苦,就應該要。苦會增加,不願意,這是合理的。苦會減少,也不要,要的是立刻沒有苦,這是很難的。因此要注意這點。整體來說,修四聖諦的結果是苦的減少,並帶給我們圓滿無瑕清淨的樂。這是四聖諦的作用,應當注意,否則可能學到一半就跑掉了。
注:摘自雪歌仁波切《學佛地圖手冊》
《四圣谛》讲记连载(九·小乘五道·地道复习) | 雪歌仁波切
Loading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