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ype
status
date
slug
summary
tags
category
icon
password
编礼:敬礼一切佛菩萨!

《佛说无常经》

大唐三藏法师义净奉制译
稽首归依无上士,常起弘誓大悲心。
为济有情生死流,令得涅槃安隐处。
大舍防非忍无倦,一心方便正慧力。
自利利他悉圆满,故号调御天人师。
稽首归依妙法藏,三四二五理圆明 。
七八能开四谛门,修者咸到无为岸。
法云法雨润群生,能除热恼蠲众病 。
难化之徒使调顺,随机引导非强力 。
稽首归依真圣众,八辈上人能离染。
金刚智杵破邪山,永断无始相缠缚。
始从鹿苑至双林,随佛一代弘真教。
各称本缘行化已,灰身灭智寂无生。
稽首总敬三宝尊,是谓正因能普济。
生死迷愚镇沉溺,咸令出离至菩提。
生者皆归死,容颜尽变衰。
强力病所侵,无能免斯者。
假使妙高山,劫尽皆坏散。
大海深无底,亦复皆枯竭。
大地及日月,时至皆归尽。
未曾有一事,不被无常吞。
上至非想处,下至转轮王。
七宝镇随身,千子常围绕。
如其寿命尽,须臾不暂停。
还漂死海中,随缘受众苦。
循环三界内,犹如汲井轮。
亦如蚕作茧,吐丝还自缠。
无上诸世尊,独觉声闻众。
尚舍无常身,何况于凡夫。
父母及妻子,兄弟并眷属。
目观生死隔,云何不愁叹。
是故劝诸人,谛听真实法。
共舍无常处,当行不死门。
佛法如甘露,除热得清凉。
一心应善听,能灭诸烦恼。
如是我闻。一时薄伽梵。在室罗伐城逝多林给孤独园。尔时佛告诸苾刍。
有三种法。于诸世间。是不可爱。是不光泽。是不可念。是不称意。
何者为三。谓老病死。汝诸苾刍。此老病死。于诸世间。实不可爱。实不光泽。实不可念。实不称意。
若老病死。世间无者。如来应正等觉。不出于世。为诸众生,说所证法,及调伏事。是故应知。此老病死。于诸世间。是不可爱。是不光泽。是不可念。是不称意。
由此三事。如来应正等觉。出现于世,为诸众生。说所证法,及调伏事。尔时世尊。重说颂曰:
外事庄彩咸归坏,内身衰变亦同然。
唯有胜法不灭亡,诸有智人应善察。
此老病死皆共嫌,形仪丑恶极可厌。
少年容貌暂时住,不久咸悉见枯羸。
假使寿命满百年,终归不免无常逼。
老病死苦常随逐, 恒与众生作无利。
尔时世尊,说是经已,诸苾刍众,天龙、药叉、揵闼婆、阿苏罗等,皆大欢喜,信受奉行。
常求诸欲境,不行于善事。
云何保形命,不见死来侵。
命根气欲尽,支节悉分离。
众苦与死俱,此时徒叹恨。
两目俱翻上,死刀随业下。
意想并慞惶,无能相救济。
长喘连胸急,短气喉中干。
死王催伺命,亲属徒相守。
诸识皆昏昧,行入险城中。
亲知咸弃舍,任彼绳牵去。
将至琰魔王,随业而受报。
胜因生善道,恶业堕泥犁。
明眼无过慧,黑暗不过痴。
病不越怨家,大怖无过死。
有生皆必死,造罪苦切身。
当勤策三业,恒修于福智。
眷属皆舍去,财货任他将。
但持自善根,险道充粮食。
譬如路傍树,暂息非久停。
车马及妻儿,不久皆如是。
譬如群宿鸟,夜聚旦随飞。
死去别亲知,乖离亦如是。
唯有佛菩提,是真归仗处。
依经我略说,智者善应思。
天阿苏罗药叉等,来听法者应至心。
拥护佛法使长存,各各勤行世尊教。
诸有听徒来至此,或在地上或居空。
常于人世起慈心,昼夜自身依法住。
愿诸世界常安隐,无边福智益群生。
所有罪业并消除,远离众苦归圆寂。
恒用戒香涂莹体,常持定服以资身。
菩提妙华遍庄严,随所住处常安乐。
佛说无常经

弘一法师《<佛说无常经>叙

庚申之夏,余居钱塘玉泉龛舍,习《根本说一切有部律》,有“诵三启无常经”之事数则。《根本萨婆多部律摄》卷七云:“佛言:‘若苾刍来及五时者,应与利分。云何为五:一打犍椎时,二诵三启无常经时,三礼制底时,四行筹时,五作白时。’”其余数则,分注下文。又阅义净《南海寄归内法传》,载“诵三启无常经”之仪至详(注1)。因以知,是经为佛世诸大弟子所习诵者;或以是为日课焉。经译于唐,其时流传未广,诵者盖罕(注2)。宋元以来,始无道及之者。
余惧其湮没不传,致书善友丁居士,劝请流通。居士赞喜,属为之叙。窃谓是经流通于世,其利最普,愿略述之。经中数说老、病、死三种法,不可爱、不光泽、不可念、不称意。诵是经者,痛念无常,精进向道,其利一。正经文字,不逾三百,益以偈颂,仅千数十。文约义丰,便于持诵,其利二。佛许苾刍,惟诵是经,作吟咏声(注3)。妙法稀有,梵音清远,闻者喜乐(注4),其利三。此土葬仪诵经未有成轨;佛世之制,宜诵是经,毗柰耶藏(注5),本经附文,及《内法传》(注6),皆详言之,其利四。斩草伐木,大师所诃。筑室之需,是不获已。依律所载,宜诵是经;并说十善。不废营作,毋伤仁慈(注7),其利五。是经附文,临终方决,最为切要。修净业者,所宜详览。若兼诵经,获益弥广。了知苦、空、无常、无我;方诸安养乐国,风鼓乐器,水注华间,所演法音,同斯微妙,其利六。生逢末法,去圣时遥;佛世芳规,末由承奉。幸有遗经,可资诵讽,每当日落黄昏,暮色苍茫,吭声哀吟,讽是经偈。逝多林山,窣堵波畔,流风遗俗,仿佛遇之,其利七。是经之要,略具于斯。惟愿流通,普及含识。见者闻者,欢喜受持,共悟无常,同生极乐,广度众生,齐成佛道云尔。
是岁七月初二日大慈弘一沙门演音,撰于新城贝多山中。时将筑室掩关,鸠工伐木。先夕诵《无常经》,是日草此序文,求消罪业。
注解:
注1:《南海寄归内法传》云:‘神州之地,自古相传,但知礼佛题名,多不称扬赞德。何者?闻名但听其名,罔识智之高下。赞叹具陈其德,乃体德之宏深。即如西方,制底畔睇,及常途礼敬,每于晡后或曛黄时,大众出门,绕塔三匝。香华具设,并悉蹲踞。令其能者,作哀雅声,明彻雄朗,赞大师德,或十颂,或二十颂。次第还入寺中,至常集处。既共坐定,令一经师,升师子座,读诵少经。其师子座,在上座头。量处度宜,亦不高大。所诵之经多诵三启。乃是尊者马鸣之所集置。初可十颂许,取经意而赞叹三尊。次述正经,是佛亲说。读诵既了,更陈十余颂,论回向发愿。节段三开,故云三启。经了之时,大众皆云苏婆师多。苏,即是妙。婆师多,是语;意欲赞经是微妙语。或云娑婆度,义目善哉。经师方下,上座先起,礼师子座。修敬既讫,次礼圣僧座,还居本处。第二上座,准前理二处已,次礼上座,方局自位而坐。第三上座,准次同然,迄乎众末。若其众大,过三五人,余皆一时望众起礼,随情而去。斯法乃是东方圣耽摩立底国僧徒轨式。’
注2:日本沙门最澄《显戒论》,开示大唐贡名出家不欺府官明据五十一,转有当院行者赵元及,年三十五,贯京兆府云阳县龙云乡修德里,父贞观为户身无籍,诵无常经一卷等。
注3:《根本说一切有部毗柰耶杂事》卷第四云:‘佛言苾刍,不应作吟咏声,诵诸经法,及以读经。请教白事,皆不应作。然有二事,依吟咏声:一谓赞大师德,二谓诵三启经;余皆不合。’
注4:《根本说一切有部毗柰耶杂事》卷第四云:‘是时善和苾刍,作吟讽声,赞诵经法。其音清亮,上彻梵天。时有无数众生,闻其声音,悉皆种植解脱分善根,乃至傍生禀识之类,闻彼声者,无不摄耳,听其妙音。后于异时,憍萨罗胜光大王,乘白莲华象,与诸从者,于后夜时,有事出城,须诣余处。善和苾刍,于逝多林内,高声诵经。于时象王,闻音爱乐,属耳而听,不肯前行。御者即便推钩振足,象终不动。王告御者曰:可令象行!答言:大王!尽力驱前,不肯移足。未知此象意欲何之?王曰:放随意去!彼即纵钩,便之给园,于寺门外,摄耳听声。善和苾刍,诵经既了;便说四颂,而发愿言:天阿苏罗药叉等,乃至随所住处常安乐。时彼象王,闻斯颂已;知其经毕,即便摇耳举足而行,任彼驰驱,随钩而去’。
注5:《根本说一切有部毗柰耶杂事》卷第十八云,佛言:‘苾刍身死,应为供养!苾刍不知云何供养。佛言:应可焚烧。具寿邬波离请世尊曰:如佛所说,于此身中,有八万户虫,如何得烧?佛言:此诸虫类,人生随生,若死随死;此无有过。身有疮者,观察无虫,方可烧殡。欲烧殡时,无柴可得。佛言:可弃河中,若无河者,穿地埋之。夏中地湿,多有虫蚁?佛言:于丛薄深处,令其北首,左胁而卧,以草稕支头。若草若叶,覆其身上。送丧苾刍,可令能者,诵三启无常经;并说伽他,为其咒愿。’根本萨婆多部律摄卷十二云:‘苾刍身死,应检其尸。若无虫者,以火焚烧。无暇烧者,应弃水中,或埋于地。若有虫及天雨,应共与弃空野林中,北首而卧,竹草支头,以叶覆身,面向西望。当于殡处,诵无常经;复令能者,说咒愿颂。丧事既讫,宜还本处。其捉尸者,连衣浴身,若不触者,应洗足。’根本说一切有部毗柰耶卷第四十三云:‘出尊者尸,香肠洗浴,置宝舆中。奏众伎乐,幢幡满路,香烟遍空。王及大臣,倾城士女,从佛及僧,送诸城外。至一空处,积众香木,灌洒香油,以火焚之,诵无常经毕;取舍利罗置金瓶内,于四衢路侧,建窣堵波。种种香华,及众音乐,庄严供养,昔未曾有。’
注6:《南海寄归内法传》云:‘然依佛教,苾刍亡者,观知决死,当日舁向烧处,寻即以火焚之。当烧之时,亲友咸萃,在一边坐。或结草为坐;或聚土作台,或置砖石,以充坐物。令一能者,诵无常经,半纸、一纸,勿令疲久。然后各念无常,还归住处。’
注7:《根本说一切有部毗柰耶》卷第二十七云:‘佛告阿难陀,营作苾刍,所有行法,我今说之。凡授事入,为营作故,将伐树时,于七八日前,在彼树下,作曼荼罗,布列香华,设诸祭食,诵三启经。耆宿苾刍,应作犄歌拏咒愿,说十善道,赞叹善业;复应告语:若于此树,旧住天神,应向余处,别求居止。此树今为佛法僧宝,有所营作。过七八日已,应斩伐之。若伐树时,有异相现者,应为赞叹施舍功德,说悭贪过。若仍现异相者,即不应伐。若无别相者,应可伐之。’又根本萨婆多部律摄卷第九所载者,与此略同。

《临终方诀》

若苾刍苾刍尼。若邬波索迦邬波斯迦。若见有人将欲命终。身心苦痛。应起慈心。拔济饶益。教使香汤澡浴清净。着新净衣。安详而坐。正念思惟。
若病之人。自无力者。余人扶坐。又不能坐。但令病者。右胁着地。合掌至心。面向西方。当病者前。取一净处。唯用牛粪香泥涂地。随心大小。方角为坛。以华布地。烧众名香。四角燃证。于其坛内。悬一彩像。
令彼病人。心心相续。观其相好。了了分明。使发菩提心。复为广说三界难居。三涂苦难。非所生处。唯佛菩提。是真归仗。以归依故。必生十方诸佛刹土。与菩萨居。受微妙乐。
问病者言。汝今乐生何佛土也。病者答言。我意乐生某佛世界。时说法人。当随病者心之所欲。而为宣说佛土因缘十六观等。犹如西方无量寿国。一一具说。令病者心乐生佛土。
为说法已。复教谛观。随何方国。佛身相好。观相好已。复教请佛及诸菩萨。而作是言。稽首如来应正等觉。并诸菩萨摩诃萨。愿哀愍我。拔济饶益。我今奉请为灭众罪。复将弟子。随佛菩萨。生佛国土。第二第三。亦如是说。既教请已。复令病人称彼佛名。十念成就。与受三归。广大忏悔忏悔毕已。
复为病人。受菩萨戒。若病人困不能言者。余人代受。及忏悔等。除不至心。然亦罪灭。得菩萨戒。既受戒已。扶彼病人。北首而卧。面向西方。开目闭目。
谛想于佛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。乃至十方诸佛亦复如是。又为其说四谛因果十二因缘。无明老死。苦空等观。若临命终。看病余人。但为称佛。声声莫绝。然称佛名。随病者心称其名号。勿称余佛。恐病者心而生疑惑。然彼病人命渐欲终,即见化佛及菩萨众,持妙香花来迎行者。行者见时便生欢喜,身不苦痛、心不散乱,正见心生如入禅定,寻即命终,必不退堕地狱、傍生、饿鬼之苦。乘前教法,犹如壮士屈伸臂顷即生佛前。
若在家邬波索迦、邬波斯迦等,若命终后,当取亡者新好衣服及以随身受用之物,可分三分,为其亡者将施佛陀、达磨、僧伽。由斯亡者业障转尽,获胜功德福利之益。不应与其死尸着好衣等将以送之。何以故?无利益故。若出家苾刍、苾刍尼及求寂等,所有衣物及非衣物,如诸律教,余同白衣。
若送亡人至其殡所,可安下风,置令侧卧,右胁着地,面向日光。于其上风,当敷高坐,种种庄严。请一苾刍能读经者升于法座,为其亡者读无常经。孝子止哀勿复啼哭,及以余人,皆悉至心为彼亡者烧香散花,供养高座、微妙经典及散苾刍,然后安坐,合掌恭敬一心听经。苾刍徐徐应为遍读。若闻经者,各各自观[已>己]身无常,不久磨灭,念离世间,入三摩地。读此经已,复更散花烧香供养。又请苾刍随诵何呪,呪无虫水满三七遍,洒亡者上。复更呪净黄土满三七遍,散亡者身。然后随意,或安窣堵波中,或以火焚,或尸陀林乃至土下。
以此功德因缘力故,令彼亡人,百千万亿俱胝那庾多劫,十恶、四重、五无间业、谤大乘经一切业报等障,一时消灭。于诸佛前获大功德,起智断惑,得六神通及三明智,进入初地。游历十方,供养诸佛,听受正法,渐渐修集无边福慧。毕当证得无上菩提,转正法轮度无央众,趣大圆寂成最正觉。
《藏语口语 བོད་སྐད་སློབ་དེབ།》第九课笔记《四圣谛》讲记连载(五·空、无我行相、集谛) | 雪歌仁波切
Loading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