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ype
status
date
slug
summary
tags
category
icon
password

3.2 苦行相

苦諦有三種分類:三苦、六苦、八苦。

3.2.1 三苦

  1. 苦苦
    1. 這種苦來了,馬上就知道,馬上可以看得到。例如身體的痛、生氣時的心痛,這些都是苦苦。苦苦,二個苦字放在一起,第一個「苦」意指「表面、表層」,是馬上就可以看到、感受到的;第二個「苦」意指「苦聖諦」,因此,「苦苦」指的是馬上就可以看出來的這類的苦諦。
  1. 壞苦
    1. 這種苦,不是馬上就知道,但它終究會變成能讓我們感受到的表層的苦。比如,坐久了,一站起來就覺得好舒服。這種舒服,隨著站的時間變長,就會轉變成苦。連續站二個小時,就會覺得苦,那時,一坐下,馬上就又覺得舒服,但這種舒服也不會持久,之後又會變成苦。「壞」的意思是「會轉變」,「苦」字指的也是「苦聖諦」。
  1. 行苦
    1. 行,是誰讓我們行?是業與煩惱。我們連一個呼吸的自由都沒有,即便只是一個眨眼、一次呼吸,都是在業及煩惱的控制下產生的。所有的行為,都受著業與煩惱的驅使,這就是行苦。三界中的眾生,都在苦諦中,有的是在很明顯的苦諦中受苦;有的在表面是樂、但卻很快轉成壞滅的壞苦中受苦;有的雖然沒有表層的、變化快速的苦,但卻在完全無法控制的行苦中受苦。
以上三苦,講的是苦的涵蓋的方法。三苦可以涵蓋所有的苦,認識三苦,對於修行很有幫助。首先要了解苦苦,否則,不會覺得壞苦與行苦是苦。我們對苦苦的了解,大都是在自己親身遇到很大的問題時,才會了解到,原來苦是這麼苦。在未受苦時,看到別人的苦,了解並不深刻。因此,若日子過得太快樂,則不會想修行,就像八無暇中的長夀天,他們之所以無法修行,是因為完全沒有機會了解什麼是真正的苦,這是修行的一個很大的障礙。在世間很享受的那些人,因為無法認識、了解苦,所以無法了解什麼是出離心。因此,認識苦很重要。有時,為了認識苦,讓自己體會苦而特別去做一些事,例如到醫院的急診室去看看為病所苦的人,這是一種修行,是為了讓自己增加對苦的認識。由此,對佛法的希求心,才會生起。否則,生活裡若只有享受,完全不會想學佛。這一生也就這樣空過了。
如果不想修行、不需要修行,根本就不必講苦苦。因此,佛陀開示苦諦、講苦苦,主要是要我們去認識、去修行佛法。不過,我們真的了解苦苦嗎?看到一個牙痛、患眼疾,我們感受不到他們的痛苦,直到自己牙也痛了,才知道那種痛是多麼難以忍受。這種經驗,相信大家都很清楚。因此,了解苦苦,不是那麼容易。
對於苦苦的了解愈深刻,對於壞苦就愈有體會。只有靠著苦苦上的出離心,壞苦上的出離心才會生起。否則,什麼特別的感覺都沒有,就覺得人生「還好,很快樂,沒什麼問題。」當然,當我們心力不強時,神經可以放粗一點,但不能太誇張,若覺得「人生太美好了」,那會讓我們無法真正去修行,對佛法的希求心也完全不會出現。
所以,各位要修苦苦。最苦的事,通常都出現在最喜歡的事物上。比如,最愛的是孩子,如果孩子做了與你的願望相違的事,就會讓你最苦。對一個很在意健康的人來說,聽到自己體檢報告有問題時,就會非常苦。對於自己最渴望的,當事與願違時,所引發的痛苦也最深痛。
三苦的體會,依次從苦苦,而壞苦,而行苦。其中,最難了解的是行苦。原因是,這種苦,從表面是完全看不出來的,得靠著不斷探索隱藏在背後的因,才能看到、體會行苦。

3.2.2 六苦

六苦講的是在輪迴中,從所受到的苦而說。六苦分別是無定過患、無飽足過患、數數捨身過患、數數結生過患、數數高下過患、無伴過患。
  1. 無定過患
    1. 輪迴中,以前世、今生、來世這種較長遠的眼光來看,究竟自己要變成什麼樣子,根本無法決定。這輩子是台灣人,前輩子可能是西藏人,下輩子是什麼樣子、會在哪裡?無法固定在一定的地方。更差的情況是,以前可能是天人,現在人身,未來可能墮入地獄。變化非常大,完全無法決定。
      目睷連尊者以前講過一個故事:「食父鞭母,仇人抱懷,妻吞夫骨,輪迴可笑」。有一次他在乞食時,看見有個人抱著孩子,正在吃魚。有一條狗也想吃,那人就拿起棍棒打狗。等自己把魚吃完了,才順手就把魚骨頭扔給狗吃。目犍連看了,就說了剛才那個偈子。原來目犍連透過神通,看見那人所吃的魚,其實是他前世的父親。那父親因為常釣魚、喜歡吃魚肉而轉生為魚。被他鞭打的狗,原來是他前世母親,因其母性慳吝,不修善法,轉生為犬。昔為父母,今為魚犬,所以說「食父鞭母」。而他手中所抱的孩子,是他前世妻子的姦夫,為他所殺,今生竟變成了他最親愛的孩子,所以目犍連說:「仇人抱懷」。前世的母親今為犬,所吞食的魚骨是前世的夫骨,故說「妻吞夫骨」。這種事真的很可能發生,對於我們討厭的敵人,心裡常常記著他,彼此間有很多的業。感果時,我們與這些人之間的關係也常常改變著,今生是親,來生是怨,就像目睷連的這個故事,真的很可憐。
      不穩定、無有決定,這是實際上的情況,但我們的感受卻不是這樣。我們以為,自己與周圍的怨親,關係是穩定的,所以,會捨不得離開輪迴、愈來愈愛,實際上不穩定卻執為穩定。對於要的、不要的,分得很清楚。強烈的執著心的背後,其實,根本沒有一個可以倚靠的穩定對境。在這種誤會裡,我們很積極地準備我愛的、我要的,清楚地分辨我的親友、這是我的敵人、這是對我朋友不好的人,一心一意朝這方向努力地做,為我、我的、我愛的,努力地祈福、努力地讓他成功,希望所有我的這一方的,愈來愈好。事實上,當真有穩定的我的這一方嗎?它們是可靠的嗎?根本沒有。對於這個苦的觀察,從廣一點的角度去思惟,就會容易了解些;對整個輪迴的出離心亦較容易生起。
  1. 無飽足過患
    1. 為了這些不穩定的關係,我們盡了一切的努力。想一想,在努力中,我們快樂嗎?如願以嘗時,我們快樂嗎?快樂只存在一下子,之後,馬上變成不滿足。比如,就算你是穩定的,朝著自己的快樂努力。所得到的快樂,能保持多久?難道不是馬上就變化了嗎?馬上就不滿足了嗎?這種不滿足,是永不終止的痛苦。有沒有人說,我現在得到快樂了,可以了,我不要快樂了?不會,我們完全停不下來,在得到之後,也許幾個月、幾年之後,就開始又不滿足了。於是,就又開始苦了。這是第二個苦。
  1. 數數捨身過患
    1. 所有得到的快樂,無論滿不滿意,最後都得面臨不得不捨棄的下場,因為我們終究要捨掉這個身體。告別此生時,所有朋友、親人、我看到的世界、地球、台灣、台北、所住的房子,無論願不願意,都要離開。離開之後,就是永別、永遠不會再見面了,即使親如自己的身體也是一樣。
      數數捨身與不知滿足之間的關係是,在不滿足的狀態下很辛苦地做,不想停下來,只會想更努力。就像拚命吹氣的氣球,忽然,破了!前一刻還在拚命吹的氣球,轉眼碎成不曾存在般地片片。美國911事件中,瞬間倒下的大樓,不也是許多人拚命努力累積起來的嗎?這一輩子,不論你做了多少,總有一刻,非捨棄不可。不滿足時,那麼辛苦地想讓自己滿足,所做的這一切,到底意義何在?死時都要捨棄的。
  1. 數數結生過患
    1. 如果死了,這些沒有意義的努力就到此結束,那倒還好,就像燈滅般,沒了就算了。悲哀的是,不是就此結束,這些會一再重複地上演。反復地在不滿足、不穩定中,執意地辛苦地重頭開始。讓父母為我們辛苦,自己也辛苦,去上學、去工作、去賺錢、去買房子,不管最後成果如何,又全都捨棄掉,然後再重頭來過。
  1. 數數高下過患
    1. 在這無數次受生裡,若都投生在相同或相似的地方,那倒還好,因為習氣的緣故,在相似的地方重來,辛苦會少一點。事實並非如此,我們的投生處,高下變化很大。若投生到一個不習慣的地方,到一個完全不一樣的地方,那時,因為不適應,就會非常辛苦。比如,生在雪山的動物,被搬到非洲很熱的地方,會非常受不了。如果來世投生處與今生的差別很多,因為習氣的緣故,會很難習慣。大家應該都有這種經驗,因緣較好時,人與人間的相處就會融洽快樂,若因緣不具足時,相處起來就很痛苦。在與自己習氣很不相同的環境中,不斷高下地投生,加倍地辛苦。若是天人死後,投生地獄,真的非常恐怖。因為,在天界太快樂了,突然來到地獄,所感受到的痛苦,是多麼不能忍受啊!
  1. 無伴過患
    1. 輪迴中,在無數的死死生生裡,若身邊有人陪伴,那倒還好,因為身邊還有個可依靠的人。但是實際上,完全沒有。死時,孤伶伶一個人死。投胎時,孤伶伶一個人生,沒有任何人陪伴。那麼大的輪迴、那麼大的世界,無數令人恐懼的地方等著我去,就我一個人孤伶伶地,在完全漆黑中,無盡地往下墜落。若是從月球往下墜也還好,因為至少可以猜到大概是掉到地球。可是,我們此世結束後,再次投生,根本猜不到會到哪裡。在完全看不到的廣大無垠黑暗中,就自己一個人孤單地走,好苦。
      六苦可總攝為三類(見《廣論》中士道「思惟苦諦」中之六苦,P165:「如是六苦總攝為三。謂於生死中,無保信處;受彼安樂終無飽期;無始而轉。初中有四:一於所得身不可保信者,謂身數數捨;二作諸前益不可保信者,謂無決定;三於得盛事不可保信者,謂高下變異;四於諸共住不可保信者,謂無伴而住。第三者謂數數結生,輾轉受生,不見邊際。如是總攝,亦當思惟。」):一、於生死中無有保信。其中無定過患、數數捨身、數數高下、無伴過患屬於此類;二、對安樂無飽足(無飽足過患)。三、無始無終的輪迴(數數結生)。把六苦總攝為三類,更能掌握住「輪迴總是苦」的想法,更能馬上與出離心連結。
  1. 思惟六苦的方法
    1. 思惟六苦方法很多,也有不同的次第。平常所講的思惟順序和連接的關係是:由於我的親友、敵人等都是不定的—無定過患,在不定的情況下,還是會有我所喜歡的。對於所喜歡的,我一直努力做,還是不會滿足,還是會苦—無飽足過患。一直不滿足的當下,就會一直努力奔波勞苦,到最後兩腳一伸,仍然要撒手,什麼都得離開—數數捨身。若是永遠的離開,不用再投胎也還好,但生命又要重新開始辛苦做—數數結生。如此生生死死的過程裡,若投生的地方與前世等級相近,就不至於太辛苦。事實上,我們會投生到完全不同的地方,重新投生的地方,是在六道中有時在上—人、天,有時在下—三惡道。數數高下,苦上加苦。在這樣難忍的痛苦裡,若有同伴陪著還好,但是,根本沒有—無伴過患
      另一個思惟方法是《廣論》提到的六苦總攝三類的次第。先思惟不定過患—輪迴中什麼都不定,這輩子怨親不定,前世、來世的親友怨敵也輾轉不定。自己的投生處也不定,輪迴中跟我們一起的人也不固定。這樣思惟於生死中無有保信。然後,想在種種的不定裡,還是有些朋友至親幫助我、對我很好,還是有些快樂!但,這種快樂是真正的快樂嗎?我們一感受到快樂時,不滿足馬上跟著來。所以完全沒有真正的快樂!一受到快樂,馬上就變成不滿足,不滿足就開始苦了—對安樂無飽足。這種今生、來生、每一生的不定,縱使有一點快樂又生起不滿足,這兩階段產生的恐懼,是不是受幾次苦就會結束呢?不會。從無始以來,我們一直死、不斷地投生再投生,不斷地輪迴。若這生沒有斷除輪迴,來世仍會再次投生,無量無邊的來世,無始無終的輪迴永無出期。若掌握這樣三個方向去思惟,便會對六苦產生一種不同的感受。
      以上說明的是,思惟六苦,可以針對一一苦去分別思惟;也可用總攝的方式去思惟。另外,在六苦的每一苦上,都具有苦苦、壞苦、行苦的特質,因而生起「無論任何情況都是苦」的心理。

      3.2.3 八苦

      八苦是生、老、病、死、怨憎會、愛別離、求不得、五取蘊苦。生老病死,是人生中的苦。在生老病死逐漸呈現的歷程中,還發生了八苦中的後四苦—怨憎會、愛別離、求不得、五取蘊苦。
    2. 生苦
      1. 對於生苦,《廣論》裡分五項說明,這裡不講這麼細。重點在於要了解,從入胎開始,苦苦就出現了。就像《入胎經》所講的,一旦入於母胎,各種苦的感受都來了。胎兒的感受是很細的,比如,母親身體搖動,胎兒感受到的是巨大的恐怖,會覺得是突然被拋到天空般那樣地害怕。母親吃的冷熱食物,他也會有強烈的感受。因為處在黑暗的子宮裡,也會帶來很多的苦。這些是苦苦。那時,身體非常隨順於煩惱的生起,完全無法隨順於善業的造作、隨順於善良心的生起。得到這個身體的同時,也就等於把自己放進一個很容易生起煩惱的狀態裡,為了愛自己,保護自己,對於傷害他人完全不顧慮。一旦投生於這個身體裡,它本身就會促使我們隨著愛自己而造種種惡業。所以,一投生,心裡就常常覺得很煩,同時,也會讓別人生起煩惱。這是生苦。
    3. 老苦
      1. 得到身體,隨後而來的,是完全無法喊停的老化過程。老使我們無法再自在地使喚五根。由於身體虛弱,自己麻煩,也給他人添麻煩。老的樣子,連自己都不想多看。在受種種老苦時,看到比自己年輕的人,更增心痛,因為更顯出自己的老。看著自己老態龍鐘的苦,看別人青春紹華時更苦。
    4. 病苦
      1. 因為老弱,身體就容易得病。病時,不想吃的不得不吃,想吃的卻吃不得,想做的不能做,非常苦。生了重病,想死也死不得。不死,又看著自己一直不停地麻煩人。別人看到生病的自己,那皺眉掩鼻的樣子,也會讓自己很苦。生病時,會覺得別人看我是「怎麼該死的還沒死、還留著做什麼?」用這種心情去揣測別人的想法,心裡的苦就更多了。
    5. 死苦
      1. 最後,我們會死亡。我的朋友、財物、身體,這生所有見過、用過還想再用的、還想再看的,想再住在這個世間,一旦死亡、就永別了,無法再與朋友見面或談話。自己的家人、朋友、家鄉,一離開,就永遠地離開。此時,心裡會非常捨不得,很苦。除了心苦之外,身體上受不了的苦也很多,比如,將死時,呼吸困難的痛苦等。
    6. 怨憎會苦
      1. 我們不喜歡的人,卻偏偏一直遇到;不喜歡的情況,偏偏卻一直出現,這是怨憎會苦。在不順心的情況下,心當然很煩,很多障礙也跟著出現,不該、不想遇到的也就一直遇到。
    7. 愛別離苦
      1. 我們想要的,卻一直離開我們,例如我們希望自己永保年輕,但身體每一剎那都與年輕漸行漸遠。我們不想與父母、家人分開,但最終一定得離開,也不得不與許多不想離開的東西分開,這是無常的法性—合會終當離。聚在一起之後,一定會分散。再怎麼喜歡,也無法阻擋,它本身就是分秒不停地往分離的方向走。我們自認為自己很快樂,以為快樂的情形永遠會在,但真相是,它分秒不停地朝分離的方向走。
    8. 求不得苦
      1. 為了得到喜歡的,我們辛苦地追求,因為貪無有止境,追求也無有止境。從有貪開始,苦就開始了。若沒有貪心,當追求到了,就可以滿足地停下來。由於貪心無限,所以一直不滿足,還會追求,停不下來。無論再怎麼辛苦地追求,也不可能有圓滿的一天。因為當終於得到所求的目標時,另一個追求又已出現了。在未追到時很辛苦,長時間用各種方法都得不到。一旦求到了,新的追求又出現。這樣的追求會圓滿嗎?不可能!我們生命裏的追求,永遠不會圓滿,這也是苦!我們身邊的人,常常鼓勵我們如何生起貪心,與人競爭時要勝過對方。對方也要勝過我,讓彼此痛苦。若雙方都能停下來,那就很好。可惜因為貪心,所以追求一直不停。
    9. 五取蘊苦
      1. 為什麼會有生老病死、以及這其間發生的種種苦呢?最主要的原因是:被業與煩惱所控制。心的苦源自於煩惱,有煩惱就永遠不會快樂。身體所承受的、或所遇到的種種苦都源自於業。在業與煩惱的控制下,快樂根本不會產生。八苦中的第八苦,談的是為什麼會有前面七苦。其原因是受業與煩惱控制的五蘊。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五蘊,含攝為身與心,也就是,所有的身心都受業與煩惱控制,因此才會受苦不斷。

      3.2.4 思惟苦行相的次第

      以上講的苦諦行相,是從總的角度,談輪迴中一切法的共同處—無常、苦、空、無我。由於在每一苦上,都存在著這四個行相,所以,苦諦四行相,是從總體面來談的,而不是從個別面去談。個別面的苦,即苦諦四行相中的第二項「苦」。從種類來區分,就有六苦、八苦、三苦。以六苦、八苦、三苦來說,思惟的次第,從思惟六苦下手會比較好。六苦所解釋的內容,是整個輪迴的情形,上從非想非非想天,下至無間地獄。從六苦的角度思惟,較能掌握真正出離心的內涵。因為真正的出離心,必須包含從非想非非想天到整個輪迴苦的出離心。若沒有掌握整體,只想著「人生好苦」,就不是出離心,可能只是想從現在的狀況離開,到另一個輪迴的地方,例如天道。所以,要先了解從哪裡出離,辨認出所要出離的輪迴範圍,是從非想非非想天到無間地獄的所有輪迴。而所有的輪迴情況,就是六苦所解釋的內容。從六苦思惟而生起感受,可以幫助我們沒有遺漏地認識,就不會有「我要離開這裏,然後躲到另一個輪迴地方」的想法,因而生起正確的出離心。
      但是,《廣論》卻從八苦講起,而後才講六苦,這種講法也有它的好處。因為我們現在處在人道,若馬上思惟整個輪迴,仍有一段距離,所以,先從身為人能體會得到的苦思惟起。也就是從生、老、病、死、怨憎會、愛別離、求不得、五取蘊苦。從人間看得到的八苦開始,進一步再擴大到整個輪迴的六苦,這是一種思惟方法。
      總之,思惟六苦很重要。有些道次第的論典直接談六苦,這是看個人的相應點。有些人的個性,要先思惟人間八苦才體會得到苦,再擴大到六苦的思惟。若個性能直接從六苦體會,就不用先想八苦了。六苦談的是苦諦總體的樣子;而三苦則是關於苦諦的本質。在尚未思惟六苦與三苦之前,可先思惟人身的八苦。不過,要不要思惟八苦,依個人狀況而定。若覺得先思惟人身之苦較易生起感受,就先思惟八苦;反之就不一定要。也就是說,不是所有的人都要從八苦開始,但是六苦與三苦是一定要思惟的。
      思惟八苦後再思惟六苦,可以幫助我們朝更廣的角度思惟。八苦,是人道中看得到的苦;六苦所看的,是整個輪迴的苦。
      思惟總苦之後,接著是思惟別苦。別苦指的是三惡道與三善道的苦。思惟別苦與總苦,這二者是不同的。為什麼在思惟時,要先想「總」,再想「別」?作用在於,先思惟總之後再思惟別,比如,思惟地獄、餓鬼、畜生道各別的苦時,能助於對總苦的認識,而不是認為別苦與總苦無關。比如,思惟輪迴總苦,為什麼輪迴都是苦?你看,地獄道苦、餓鬼道苦、畜生道苦、人道苦、非天道苦、天道苦,所以,無論在哪裡都沒有快樂可言。因此,思惟別苦的用意,在於用各種理由,加強由思惟總苦而引生的出離心。反之,若先思惟別苦再思惟總苦,順序就顛倒了。
      有人可能會問:三惡道的苦,在下士道時已經講過了,為何要重講?它與下士道所講的有何不同?若在下士道時已經思惟過了,在這裡,是否還要再想一遍?當然要。但是,下士道所想的與在中士道所想的角度不同。下士道講三惡趣苦時,要修的重點在於,三惡道不好,故一定要投生於三善道。在中士道講三惡趣苦時,重點在於,整個輪迴都沒有快樂可言,不信你看,三惡道一點快樂都沒有,而連三善道也沒有一點快樂。後者的目的,是要生起想要出離整個輪迴的出離心,包括三善道在內。前者的目的,是要幫助我們生起對三善道的追求心。二者的作用不同。
       
      生:想學習佛法卻無法學;或想求解脫卻沒辦法解脫;算不算一種求不得苦?
      答:關於這個問題,首先要關心的是,對於該追求的解脫,是否有清楚的認識?若所求的解脫建立在錯誤的認識上,那麼,在追求時一定沒有快樂可言。若是正確的解脫,由於認識正確,內心裡自然會生起信心。
      對解脫要有正確的認識,「我可不可能解脫?」不要誤以為解脫是去到另一個地方。各位可能都聽到一些關於解脫的故事,對於解脫的認識若是建立在這些故事上,就很不保險。因為故事是故事,誰知道是真是假?但是,解脫果位的存在與否,卻是可以從自己的內心去尋找。讓我們看看自己內心的煩惱,有沒有斷除的可能?如果自己下過功夫修行,就會明白煩惱是可以調伏的,至少,它不再像未修行前那麼猛厲。學佛前後,自己的個性也有些轉變,瞋心雖然還是有,但是瞋心生起的時間較短,也不會那麼恐怖,比以前輕多了。透過自己的歷程,慢慢會生起信心,相信「只要繼續修行,有朝一日,煩惱是可以斷除的!」如此,就會對解脫有信心,這就是對解脫有認識。
      當我們認識:「我的心那麼煩、那麼苦,那是能夠斷掉的!這是有可能的!」從這個角度看,就算是認得解脫了。被煩惱所擾的困惑,原來是可以被擺脫的。於是,我們生起想要求解脫的心。雖然不可能立刻如願地達到目標,因為,它的達成,必須靠如實修行。但是,只要認識到:「我的我執、煩惱,有斷除的可能性」,就會使求解脫的信心更強。因為,對於這條路的開展—從現在內心很煩惱、很苦的狀態怎麼離開的這條道路,心裏已有藍圖了。那時,你的信心會很強,愈來愈篤定,看到這條「離開心很煩、很苦」的路,心真的會很快樂。以這樣的心態求解脫,雖然暫時求不得,但這求不得,是不會讓我們苦的。
      例如,要修想修卻無法修的苦,就像因悲心而產生的苦,它是一種勇敢的苦,是一種在自己有計劃、規劃的情況下,我接受這個苦的感覺。這時,這種苦,不會讓人覺得自己的信心不見了、力量都消失了,我們平常的苦就是如此。認得了解脫,我有信心了,雖然現在還無法做到,但是,因為自己一定能、一定會做,在這樣的心情下所產生的苦,與一般在貪欲推動下所產生的求不得苦,很不相同。
 
【整理】那些实用的佛教修法【整理·全集音频】བདུད་འཇོམས་ཁྲོས་མའི་གཅོད་ཀྱི་དབྱངས་རྟ་ལྷད་མེད་གཡས་འཁྱིལ་དུང་གི་རང་སྒྲ། 第一世敦珠法王·黑忿怒母智慧之日荟供中轨
Loading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