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ype
status
date
slug
summary
tags
category
icon
password
2.0 三轉四諦十二行相
這堂課主要目的是要認識釋迦牟尼佛以及他的法。也可以說,是為了認識皈依,透過對四聖諦,而了解法寶,而後了解佛陀,而後了解那些跟著佛陀修行的善知識的功德。否則,對三寶,我們可以說是不認識的。因此,四聖諦可以說是最重要的基礎佛法,它同時也含攝了整個大乘顯密法要。所以,若以深廣的角度來講四聖諦,那就是整個佛法了。從眼前最基礎的起點,到最終成就佛果位,可以用四聖諦來總攝。簡略地說,四聖諦就像初入佛法的門,是初學佛者首先要學的內容。
瓦拉那西是世尊初轉法輪的地方,也是世尊宣講四聖諦的地方。那時,他對弟子開示四聖諦的方法是,他先說:「這是苦諦,這是集諦,這是滅諦,這是道諦。」之後,他說:「苦諦是要了解的,集諦是要斷除的,滅諦是要證得的,道諦是要修持的。」再之後,他說:「除了苦諦之外沒有要了解的,除了集諦之外沒有要斷除的,除了滅諦之外沒有要證得的,除了道諦之外沒有要修持的。」
在這三次中,第一次,佛陀要讓我們了解的是四個聖諦;第二次,佛陀希望我們明白,以苦諦為例,認識苦諦,是要在心中去認識。修苦諦的方法,就是去認識苦諦。這並不同於修慈悲心,是要在心中去生起它。對「整個輪迴皆是苦」這一點,去認識它,認識它就是對苦諦的修行。對集諦的修行,即心裡想著、準備著要斷除它。對滅諦的修行,光是前面的認識了解,是不夠的,而是心裡想證得、準備證得它。對道諦的修行,藏文的「修」,有「心要轉變成它、習慣於它」,中文的「修」,似乎是某處有問題而將之修正。二種文字對於「修」字最主要的差別是,藏文的「修」字,純粹從正面的角度:我要得到、變成的樣子,並不包含「我本來的東西髒了、錯了、要修正」的這層意思。道諦,意思是「我的心要變成這個道的心。」
藏文「修」這個字,有「我要到那個地方去」及「我要習慣它」的意思。比如,思惟悲心,可能心裡會有一點生起悲心的樣子,但是,這並不代表已經習慣於悲心,所以要修。於是,不斷地打坐思惟悲心,不斷地串習悲心,直到自己的心自然地變成悲心,這就是修的作用。修了之後,就會習慣。藏文「修」這個字其結構是未來式,它有「未來我要得到什麼」的意思。
「要認識、要斷除、要證得、要修」,這是佛陀第二次講修四聖諦的方法。這也是我們用來檢視自己,到底有沒有在修四聖諦的標準。在心裡,我有沒有認識苦諦?有沒有準備斷除集諦?有沒有準備證得滅諦或隨順的滅諦?有沒有準備朝著像道諦般那麼好的心?要知道,佛陀在第二次講四聖諦時,講的是修四聖諦的方法。
佛陀第三次講四聖諦,讓我們心生起更大的決心:這是一條沒有錯誤的道路,修四聖諦完全是對的。要認識的就是苦諦了,除了苦諦之外,沒有再需要認識的了。因此,最圓滿的認識是認識苦諦,最圓滿的斷除是斷除集諦,最圓滿的證得是證得滅諦,最圓滿的修行是修行道諦。如此,想修四聖諦的心將會更堅固。以上,佛陀三次講四聖諦,即常聽到的「四諦十二行相」。
若有問題,可直接提出來。東西方似乎有很大的不同,相對來講,東方人比較不好意思問。在學習佛法時,提問可以幫助我們解開心中的疑團。所以,不要客氣。除了客氣之外,不敢提問也可能是想保護自己。但是,所保護的對象其實是「我執」,心裡想我這樣問,別人會怎麼看我?會不會覺得原來我是一個這麼不懂佛法的人。若有這種心情,那麼,就請勇敢地對治自己的我執!
生:有沒有人在修四聖諦呢?
師:在藏傳佛教中,若有人說「我在修四聖諦」,大家會覺得這個修行人很了不起。因為,這是個很高的標準。對不正確了解四聖諦的人,可能會覺得四聖諦是一種低層次的修行。若真的了解四聖諦,就會覺得修四聖諦是很高程度的。
生:有沒有人說「我是修四聖諦的」?
師:很少人會這麼說,因為這是很難的。其實,連修皈依都不是那麼容易。達賴喇嘛講經時,會說:「我現在心裡好像才有皈依!」只修到皈依,心裡現在才有一點皈依的感覺,皈依之後完全沒有。這個意思是說,佛法是很深很廣的,我們的心裡會因此更隨喜、更尊敬佛法。更進一步想,若能修到四聖諦,我是真的會快樂的,無論任何問題都會解決。我們現在的心,所能考慮到的時間有多長、看得有多遠呢?別說輪迴,頂多就是對眼前的一、二年很執著的心而已。若能修行四聖諦,心的界限會展開,眼前的這些完全影響不了自己的心。這樣的心,一定很開闊、很快樂。因此,當聽到「四聖諦很難、很高深」時,要生起對佛法更尊敬、更想證悟的決心。不過一般人聽的反應剛好相反,會有想退、不敢修的心,這樣是不對的。
生:四聖諦是不是小乘的修行?
師:不能這樣說。應說是「共小乘」,它是大乘與小乘共同要修的。不過,人們確實看到很多小乘修行者對四聖諦非常尊崇,視四聖諦為最高的修行,因此,心裡會產生「小乘修行者是以四聖諦的修行為主」的想法。事實上,若把四聖諦轉向他人,就是大乘的修行。
四聖諦的感受,首先要自己生起,之後,轉而想:別人也該要這個。在自己心裡生起四聖諦感受時,會生起強烈的希求「我該要滅道、不該要苦集」,若把這個句子裡的「我」轉成「別人」,轉成一顆替別人想的心,就是大乘的修行。換句話說,先由自己開始修四聖諦,生起強烈感受時,會產生很強烈的離苦得樂的希求。這種希求從自己轉向他人,便是在別人之上的四聖諦。若非如此,我們的悲心則不圓滿,是被世間的執著心覆蓋的悲心。
對初學者而言,若能記住一些基本名相,會有幫助。首先突破不懂名相的困難,比如,「無常、苦、空、無我」的粗略概念,之後,再多聽多看,就會慢慢懂得。若不想突破不懂名相的無明,可是又想直接弄懂佛法深廣的內涵,這是完全不可能的。就像在學校讀書,先學一些名相,之後,學習的內涵才能漸次深廣地開展。所以,剛開始學,會有一點辛苦,但是,請堅持地撐下去。
四聖諦 -2
- 調伏意樂
對四聖諦的名相—苦諦、集諦、滅諦、道諦,大家都已了解了吧?若不懂的話,就先把這些背下來。為何要背名相呢?若連名相都不知道,那麼,它背後的意思便完全無法思考。對我們來說,佛法是陌生的,不是自然而然就能懂、能修的。導師釋迦牟尼佛本身也是透過辛苦修行而成佛的,之後,歷代尊者,如印度那爛陀寺的大論師及大成就者,都是透過研究眾多經論,而後一步步地修行而成。佛法的修行,本來就不是件簡單的事,更何況對完全不熟悉佛法的人。故要先突破不懂名相的無明,各位先要了解的是:
- 四聖諦:苦諦、集諦、滅諦、道諦。
- 苦諦的行相:無常、苦、空、無我。
- 集諦的行相:因、集、緣、生。
- 滅諦的行相:滅、靜、妙、離。
- 道諦的行相:道、如、行、出。
四諦都各有四個行相,突破名相後,要學的,就是這些名相背後的意義。之後,就要把它運用到內心。這樣作才正確,否則很容易走偏。「走偏」的意思是,照著自己的想法去修,按自己的想法、感受走。總之,必須先打好正確的理論、邏輯的基礎,之後,把這些正確的方法,運用到內心的修行上,調伏煩惱。若沒有這個基礎,只一味地想調心,結果只是讓自己的感受與想法主導修行,而自己的想法與感受是很執著的。用自己的想法與感受所做的那堆解釋,結果就會走偏。
佛法的學習,不可能學一次就知道的。以道次第來說,也弘傳了很多很多次,一直有師長不斷地傳,這就表示不可能教一次就懂了。宗大師以前傳法時也是多次傳講。不可能聽一次就馬上懂,若是一講就懂,這樣的人,大概是快要成佛了吧!
3.0 認識苦諦的四行相
苦諦有四個行相。「行相」的意思是,透過這四個行相,才能完整地了解苦諦。意思是,苦諦的行相能幫助行者了解苦諦。反之,若對苦諦的了解沒有幫助,就不是苦諦的行相。為什麼苦諦需要四個行相?光是無常,足不足以說明苦諦呢?不夠。心裡思惟無常、苦、空、無我這四者,透過思惟,心裡清楚地了解,進而生起對這四者的感受,才能算生起對苦諦的感受。此時,才可說對苦諦的感受是圓滿的。若對這四者的感受不強,則對苦諦的感受還未圓滿。
思惟苦諦,主要是讓人產生「輪迴很苦,我無法一直待在輪迴裡」。生起這種感受,才算是了解苦諦。要生起這種感受,必須先生起無常的感受。然後再依次第,從苦、空、無我,在心裡思惟,有一點點體會,才會了解「輪迴是苦!」所以,了解苦諦,指的並不只是知道苦諦有這四種行相,而是了解整個輪迴都是苦。有這種了解,才算了解苦諦。要了解輪迴是苦,首先要了解,在輪迴中有無常的情況、有苦的情況、有空的情況、有無我的情況,體會到「輪迴中所有有漏的法,都無法成為依靠的對象」,產生這種體會,這種「輪迴非常苦」的心情才會圓滿。若只了解無常,由苦諦而生的出離心不會圓滿;只了解無常與苦,對苦諦上的思惟及感受也未臻圓滿。
3.1 無常行相
在輪迴中,若是很多好的東西聚集在一起,會讓人產生能依靠、想依靠的心情,比如,有很多好朋友、賺了很多錢、獲得響亮的名聲等。為了得到這些,在這輩子裡,人們辛苦地用了很多方法,從小到大到老死,都在追求這些令人歡喜的友伴、財富與名聲。到最後死亡時,無論願意與否,這些聚集終會消散。無論有多少好友或有如龍王般的財富,都要與之相離。《法句經》說「積聚皆銷散,崇高必墮落,合會終當離,有生無不死。」為了得到這些東西,人們想盡了辦法。但最後的結果,都是相離。而且一旦離開,就再也見不到了。輪迴中,由於貪心,當看到別人得到好名聲、財物、好朋友,自己就很希望也能擁有,於是終生辛苦地追求,最後的結果卻是歸於烏有。那麼,前面那些努力,又有什麼意義呢?
從更長的時間來看,前世、來生、無始以來從未間斷的生死中,人們都在重複著這樣無意義的旅程。為什麼無意義呢?因為無常。為什麼在無常中的努力會是無意義的呢?因為,所有的聚合,無論再努力,最後都要消散,因為無常在背後等著,所以,總是得不到結果。
細分無常,指的是「剎那變化」,每個剎那,改變都在發生,或每個剎那,都朝著死亡的方向走,一剎那都沒有停過。剛才講的,好朋友的聚集,最後會消散。財物與名聲,最後都會消失。這些改變,一秒鐘都不停地發生著。所以,心裡若生起「一剎那都不會停、一直朝著消散的結果走去」的感受,這是細分的無常。
也可以這麼想,生本身,就是死亡的因。一旦生,便剎那不停地朝著死亡的方向走。所以,想到生,就想到死亡。一看到「生」,便朝著死亡的角度去觀察思惟,這也是細分的無常。
所以,看到樓起樓塌、生死無常,這種無常,因為大家都可以看到、容易理解,故說是粗分的無常。較細、較難了解的無常,是房子在蓋的同時,就是未來要倒的因。這種細分無常的認識,由於我們比較無法把「看到蓋房子」與「理解這也是無常」在心中連接起來,所以,對房子,就容易生起執著為常的心,貪心也會跟著生起。因此,認識無常時,由粗分的無常開始,而後要連繫上細分的無常。
若真正認真地思惟無常,會生起輪迴無意義的心情。既然在後面等著的結果都是消散,那現在辛苦地追求與積聚,到底是在幹什麼?輪迴中的種種變化,有生就會死、有聚就有散,有得就會失。這些變化,若是從壞變成好,那是可以的。比如,本來是不好的聚集最後散掉,朝著好的方向變化,那麼,無常是很好的。但事實卻非如此。原因在於,我們完全沒有控制的能力,由於業與煩惱的掌控,出現的不會都是我們喜歡的。變化不受我們的控制,而受制於業和煩惱。因為控制者是業與煩惱,所以出現的變化都不會是好的,都是令人受苦、無力控制、每況愈下地往三惡道投生的那種。這是為什麼在苦諦四行相中,接在無常之後的是苦,因為我們的變化,朝著不好的方向走。所謂的「不好」,指的是苦苦、壞苦、行苦。在輪迴中,就只有這三種可能,再怎麼變,都是朝著三苦的方向走去,永遠不會變好。
講到這裡,可能有人會問:如果無常的意思是變化,那麼,就可能有好的變化與壞的變化。若是好的變化,那就很好啊!因為一直會變化,所以永遠有希望,這樣貪心就有理由繼續存在。事實上,變化只有三種可能:苦苦、壞苦、行苦。好朋友散了,那時的感覺是苦苦;跟好朋友在一起時的快樂是壞苦,因為將來散掉時,心裡會苦,而且,壞苦的意思是現在暫時好,但未來會壞,它是不穩定的,這種不穩定的快樂是壞苦。苦苦與壞苦的存在就源自於行苦,若沒有行苦,就不會出現苦苦與壞苦。我們輪迴的所依身,是我們無法控制的,由業與煩惱控制之下無自主地產生,這是行苦。由於我自己的狀態是行苦,在我周圍,出現好朋友時就有壞苦,當他們離開時就有苦苦。這些苦苦與壞苦之所以產生,是因為我本身在輪迴中,受業與煩惱的控制。由於控制權不在自己手上,所以就受到很大的影響。
密勒日巴尊者可以控制自己的心,不受業與煩惱的控制,因此,在他身邊,好朋友無論聚或散,對他而言,是無所謂的。與好朋友聚集,對他而言不是壞苦;當朋友散去,他也不會受到苦苦。因為,他已經離開了業與煩惱的控制。為什麼他不會痛苦?因為沒有執著心,他能看得很遠,何時聚、何時散、意義何在等,心裡非常明白。而我們,因為有執著心,心裡有很多「我要這個」、「我不要這個」的想法,由於很看重自己,對自己所要與所不要的執著心很重。由於密勒日巴尊者沒有這種執著心,對他而言,心隨時都清淨安寧。由於有行苦,壞苦與苦苦才會出現。
以上的說明,重點在為什麼苦諦四行相中,在無常之後出現的是苦。無常的變化,引出的結果只有苦,因為變化無常,所以是不穩定的,而所有的變化又只導向一種可能—苦,所以,輪迴中沒有一個可以依靠的對象。
- 作者:愿觉 འཇིགས་མེད་རྡོ་རྗེ་ JigmeDorje
- 链接:https://yuanjuebd.top/article/ssdjjlz3
- 声明:本文采用 CC BY-NC-SA 4.0 许可协议,转载请注明出处。